近年來,針織品的需求持續增長,帶動了針織設備的快速發展。同時,針織機械設備行業不斷吸取世界科技的最新成果,技術水平發展迅速,技術密集的特征更為顯著。可以說,我國針織設備產業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效應已經顯現。目前,在慈星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帶領下,行業已經進入到研發自主技術、建設知名品牌的深耕細作階段。國產針織設備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六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上,眾多針織設備企業的參展,訴說著行業的進步,還有遇到的難題。
激烈競爭迫使產品高端化
針織設備行業迅速發展,產業規模急劇擴張,為國內下游市場帶來了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也有效應對了國外產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同時,前期的市場擴張也為后續的升級做足了資本與經驗的積累。目前行業競爭激烈,企業充滿憂患意識。福建臺帆實業有限公司的企業負責人說,目前行業競爭壓力過大,尤其是去年市場不景氣,企業都在降成本方面想了很多辦法。
降成本一方面是針織機械生產商自身改進設備生產工藝,在生產線上節能降耗;另一方面幫助下游企業降低管理與運營成本,這方面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推出更加智能的設備,幫助下游企業解決高人力成本的問題。但是,一些企業在降成本方面的做法傷害了行業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泉州精鎂機械有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說,行業目前競爭激烈,導致一些企業降價銷售,擾亂了行業秩序,而在降價的同時為保利潤,使用了低質量的配件,這有損于行業的長遠發展。
對于出現惡性競爭的做法,業內人士指出,其背后的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所致。據了解,目前,針織機械市場競爭已擠壓低檔產品的利潤。有企業代表表示,低檔針織紡織機的利潤只有10%左右,甚至更低;而高檔針織機械的利潤能達到30%以上。高檔產品的技術門檻高,技術優勢明顯。然而,行業內眾多關鍵技術已被國內外主要企業掌握并多以專利的形式設立技術壁壘。大型企業尤其是國外企業普遍具有較長的經營歷史,在機械制造、針織工藝研究、電控系統開發等方面擁有多年的技術經驗積累,新進入的企業很難在短期內全面掌握行業所涉及的技術,邁過較高的技術門檻。
針對這種情況,國內企業各有舉措。例如,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收購全球第三大電腦橫機制造商瑞士事坦格集團之后,以瑞士研發基地為新產品研發平臺,研產成功的產品先在上海進行小批量生產,技術成熟后再轉移到寧波進行規模化生產。泉州精鎂機械有限公司,原系臺商獨資企業,現已被意大利圣東尼控股收購。運用意大利技術,企業產品更精細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