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筒吊裝現場

安裝成的“大風車”
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昨日,記者在宜陽樊村風電場看到,首臺單機容量2000千瓦的風電機組吊裝完畢,通過調試將于春節后正式并網發電。這里的風車不光是好看的風景,還將開啟我市新能源的篇章。我市首個風電項目緣何落戶樊村?我市風電項目發展前景如何?高聳在山口的風塔,給洛陽建設最佳宜居地帶來了什么啟示?
“刮得人都站不穩”的風,不利用太可惜
“在山下不覺得風大,但站在山坡上,風刮得人都站不穩,這能源如果不利用實在太可惜了。”樊村風電場項目辦公室負責人李亮告訴記者。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驅車一路顛簸爬上了老羊坡。在一處準備吊裝的風塔現場看到,3個長達54米的巨型槳葉、4節共85米的塔筒及一個重達100噸的風機主機等“零件”散落山坡,“就等組裝調試了”。
李亮介紹,每座風塔的總重量超過200噸,需要風電專用起重機進行吊裝。吊裝時,通過一個機艙輪轂把3個槳葉組裝起來,和風機主機一起架在塔筒的頂端。槳葉在風中旋轉產生的能量通過風機主機轉化成電能,再經過塔筒內的導電軌將電送走。
百余噸的“大塊頭”架在85米高的空中,安全嗎?
“設備看著又大又高,但絕非傻大笨粗,非常安全可靠。”李亮說,每座風塔下方都有一個相當于地基的風機基礎,風機基礎深達10米,由特殊的鋼筋和混凝土打造,十分牢靠。塔筒是由特制的鋼材制造,結實厚重;槳葉由復合材料制造,相對輕盈、抗老化能力強。此外,風塔上的每一處接口都由幾十個至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螺栓固定,確保接口穩定牢固。
除了結實,還要智能。每座風塔都安裝了智能系統,槳葉可360度旋轉,自動尋找風向。當風速高于每秒20米或低于每秒3米時,風塔就會自動停止工作,避免設備損壞。
樊村鎮咋就“抱上了金娃娃”
一次次洽談,一次次考察,意向終于達成,項目落地生根。
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2014年8月,經過“過五關斬六將”,由中國風電集團投資近5億元打造的宜陽樊村風力發電場正式動工。根據項目規劃,將在樊村鎮境內的老羊坡建起24臺高85米的風塔,總裝機規模48兆瓦,24臺風電機組正按時間節點,陸續吊裝、調試,預計今年6月初全部實現并網發電。這將打破我市傳統以火電為主導的發電、供電模式,實現風力發電“零”突破。
提起風電場,您可能第一時間想到號稱“風車之國”的荷蘭,或者是風力資源豐富的大西北草原,地處中原的樊村鎮咋就“抱上了金娃娃”?
“宜陽樊村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質構造比較穩定,地震活動水平很低。老羊坡的平均海拔達600米,是個天然風口。”該項目總經理劉金海說,兩年前,中國風電集團在這里建了2座測風塔,經過長達1年的“捕風”數據采集,并參照當地氣象部門幾十年來的風力數據,測出該地區的平均風速為每秒7米,風能的年等效利用小時數約2000,符合建設風電場的條件。
“選擇在老羊坡建風電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距離縣城、市區較近,不存在遠距離送電問題,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和良好的電力系統接入條件,不僅可以保證風電及時并網使用,還能節省建設電網的投資。”劉金海侃侃而談,徹底打消了記者的疑問。
風能發電,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很值得期待
“風能是零排放的綠色能源,既清潔又劃算。利用風能發電,既提供了能源,又為老工業基地洛陽治理污染打開了一扇門。”劉金海說,風能具有可再生、無污染、能量大、前景廣等特點,把風能轉化成電能,符合科學發展觀。
“由于近幾年私家車數量的猛增,霧霾肆虐,洛陽的環境壓力變大。洛陽有風能資源,風力發電,既是能源結構調整的需要,又是改善百姓民生的需要。”劉金海邊說邊給記者算賬:樊村風電場的24臺單機容量為2000千瓦的風電機組,按照年等效利用小時數2000計算,每年可發電1億千瓦時。與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省標準煤3.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萬噸。以每戶居民每月用電100千瓦時計算,1億千瓦時可滿足約8.3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
“社會效益如此可觀,經濟效益如何?投資近5億元,何時能收回成本呢?”面對記者的提問,劉金海笑著說:“24臺風電機組按照每年發電1億千瓦時,每千瓦時0.6元計算,一年可賺取6000萬元,扣除設備保養、維修及人工費用等支出,大約10年即可收回投資成本。而風電場的設計使用壽命為25年,因此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如果保養得好,還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還有多個縣(市)有望引進風電項目
資料顯示,面對越來越突出的環境問題,近年國內掀起了風電場項目建設的高潮。眾多能源企業紛紛選擇在風能資源豐富的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跑馬圈地”,經過多年建設,這些地方的風電開發已經趨于飽和。
“風電,也存在產業轉移問題。”劉金海說,隨著風電技術不斷進步,對于風速的要求越來越低,一些能源企業將目光轉向了包括洛陽在內的低風速區。雖然與風能資源豐富的內蒙古、新疆等地區有一定差距,但是洛陽的工業發達,對電力的需求很大,擁有廣闊的市場,而且洛陽的電網建設相對成熟,不存在遠距離送電問題,不僅可以保證風電及時并網使用,還能節省電網投資。
“發展風電,還有一個最具含金量的‘道道’——國家支持建設低風速風力發電場,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1億千瓦風力發電裝機目標中,有2000萬千瓦屬于低風速風力發電開發,而洛陽恰好在此列。”劉金海說。上有政策,下有市場,洛陽發展風電項目正當時。除了風電項目,他們還打算把光電項目也引進洛陽。在老羊坡上裝上光伏板,白天吸收日照光能發電,把風能發電和光能發電結合在一起,實現“風光互補”,全天候發電。
市發改委能源規劃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洛陽四面環山,不乏風力資源。除了宜陽樊村風電場,大唐宜陽木蘭溝風電場項目也已獲得省發改委核準,預計今年將動工建設。另外,伊川、汝陽、偃師、洛寧、嵩縣也有望引進風電項目。
“作為我市第一個風電場,宜陽樊村風電場開啟了低碳經濟之路,這給我們帶來了思考和啟示。”洛陽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授李明偉表示,目前在我市電力企業裝機容量中,火力發電約占80%,而風電項目建設周期短,運營成本低,有助于實現洛陽建設新能源產業基地的戰略規劃。
李明偉說,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建設名副其實的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其中一個重要定位就是建設生態宜居地。生態宜居地,既是百姓的福地,又是開放招商的“高地”。建設生態宜居地,我市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但作為老工業城市,亟須解決廢氣、廢水污染問題。樊村風電場項目告訴我們:升級改造,不僅是傳統制造業,也包括能源產業!
(見習記者 朱艷艷 通訊員 張珂 仝少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