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彰武99兆瓦風電項目僅僅用時72小時就實現22臺風機全部并網發電,比原計劃提前5天完成,節約并網發電工期62.5%,創造出新的“六局速度”。

走進彰武大四家子99兆瓦風電項目現場,富集的太陽光與風資源在這里交匯,22臺乳白色的“大風車”錯落有致地排列,從茫茫沙海拔地而起、直沖天際,于廣袤天地間,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壯美畫卷,完美詮釋了水電六局“建設清潔能源,營造綠色環境,服務智慧城市”的企業使命。

彰武大四家子99兆瓦風電場工程位于彰武縣大四家子境內,是公司首個采用EPC總承包模式的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99兆瓦,共計22臺4.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采用全國首例分片式6段塔筒,塔筒最大直徑6.3米,輪轂高度140米,相當于46層樓高,葉輪直徑191米,單只葉片長度93.2米,掃風面積約等于四個標準足球場,是阜新地區目前所有風電項目中單機容量最大、安裝高度最高、葉輪直徑最大的機組,塔筒、機艙、葉輪重量均達到百噸以上。新建220千伏升壓站1座,場內集電線路(架空與地埋相結合)路徑總長度為23千米。
科技創新
為項目高質量建設植入“智慧基因”
采用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項目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和監控,提高項目管理和協調效率,縮短項目建設周期,降低施工成本。
實施“首件引領”制度,進一步對首件工程施工安全、成本和工效加以策劃、修正、實施、驗證總結,成熟后形成首件管理樣板,實現提工效、降成本、促安全、保質量的目標。

數字化風電場應用
通過在線監測與BIM技術的相互融合,從設計、安全、質量、進度、成本五個方面進行控制,從人、機、料、法、環、時進行管理;以項目全生命周期為監管主線,以全生態的業務場景為基礎,通過全感知的基礎設施接入,輔以全計算的能力和全智能的自動分析,打造數字化智慧工地。
在線監測
在線監測系統做到智能化運行,實現對發電機軸承部件故障預警,確保機組的平穩運行,避免重大事故發生,降低故障停機次數,縮短故障停機時間,節約檢修成本,實現監測參數的采集、調理、轉化及預處理。
分片式塔筒拼裝技術
采用加大塔底直徑,解決高塔架底部承載力不足及運輸不可行的問題,實現塔架的陸上運輸。通過分片式鋼制塔筒技術應用提高了機組穩定性,節約了時間和材料成本,吊裝安全風險降低的同時還給項目帶來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好的經濟效益,單元工程合格率達到100%。
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
重新設計調整配合比、減小水灰比、控制塌落度在16厘米~18厘米,降低水化熱,控制水膠比、外加劑用量,混凝土保溫保濕效果明顯,使混凝土表、中、里及環境溫度溫差控制在20℃以內,混凝土降溫速率控制在每天2度,大大提高風機基礎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及外觀質量。

匠心精神
為遼西生態發展開拓“綠色征途”
整個施工過程貫穿“綠色發展”的管理理念,堅持充分用好風力資源優勢,搶抓國家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兼顧節約土地、降低成本、保護環境等內容,促進綠色能源產業發展。

綠色施工
項目用地采用非基本農田,風機位置設置在丘陵石山上。開挖耕植土在機位點就近集中存放,用密目網覆蓋 ,防止揚塵和水土流失。施工道路修筑采用永臨結合方式進行,充分利用已有機耕路進行修筑,修筑道路所用石料絕大多數為機位開挖時的棄料,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

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通過黨建引領、聯創共建,實現了施工期間零阻工、零投訴;在集電線路施工中,實現了1個月征地,1個月澆筑基礎,1個月組塔掛線;在風機基礎施工中以28天澆筑20基的速度,樹立起阜新地區新能源建設的新標桿;在塔筒拼裝過程中,以2天內拼裝3節的成績刷新了業界新速度,為風電項目開發、運維探索出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