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
上海市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 海洋資源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海洋產業是上海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上海市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展海洋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批準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是指導未來五年本市海洋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履行政府管理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依據,對服務上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十一五”發展簡要回顧
上海市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長江入海口和東海交匯處,海域面積約10000km2,岸線總長約518km(不含無居民島),其中大陸岸線總長211km。共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有居民島嶼,大金山島、佘山島、九段沙等23個無居民島嶼(沙洲)。擁有港口航道、灘涂濕地、漁業、濱海旅游、風能和潮汐能等多種海洋資源。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海洋事業全局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特點,經過各方共同努力,本市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海洋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海洋科技取得重要進展,海洋綜合管理能力有效加強,海洋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高,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十一五”發展主要成效 1、優化海洋產業布局,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十一五”期間,上海市海洋產業布局逐步從黃浦江兩岸向長江口和杭州灣沿海地區轉移,基本形成了以洋山深水港和長江口深水航道為核心,以臨港新城、崇明三島為依托,與江浙兩翼共同發展的區域海洋經濟空間格局。其中,長興島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基地、臨港海洋工程裝備基地以及沿海區縣的濱海旅游業初具雛形;洋山深水港和外高橋港區的海洋交通運輸業已形成較大規模。海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船舶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等六大海洋產業發展較快。到2010年上海市海洋生產總值4756億元,比2006年增長19.3%,海洋生產總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27.7%。
2、加強污染源頭治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十一五”期間,圍繞節能減排,加強陸源入海污染治理,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從“十五”期末471萬立方米/日提高到684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從70.2%提高到81.9%。不斷完善海洋傾倒許可證制度,海洋傾倒得到有效監控。建立了船舶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制度和船舶溢油監控體系,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理合格率達到100%。完成了覆蓋上海海域11大類60余個監測指標的海洋環境監測任務,基本掌握了本市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加強了海洋漁業生態修復,漁業增殖放流約5億尾(只)。加強了金山三島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區生態健康穩定,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3、堅持海洋科技創新,支撐海洋事業發展
“十一五”期間,開展了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環境治理、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等相關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探索建立上海市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數字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海洋工程材料與防護技術研究中心等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在海底觀測、深海鉆探、海上風電、液化天然氣船等高端船舶、水下運載器和機器人等海洋高新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提升了我國在高技術和高附加值船舶以及大型風電機組領域的研發制造水平;實現了大型深水鉆井平臺設計建造的突破;初步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試驗與示范系統——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東海典型赤潮藻毒素溯源網絡體系、江海直航海域觀測預警服務保障系統以及長江口咸潮入侵監測預報系統,提高了海洋災害預測預報和應急處置能力。經濟魚蝦蟹貝藻養殖技術與育苗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在深海鉆探和深海大洋基礎研究等方面居于國際領先地位,為上海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4、推進海洋基礎工作,提高海洋管理能力
“十一五”期間,開展上海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海域使用普查、大陸岸線修測、海洋環境監測和評價,以及風暴潮、海浪等海洋災害應急預報等基礎工作;組織編制了《上海市海洋赤潮防治工作方案》,在長江口設立赤潮監控區,對赤潮的發生、發展和生態過程開展了全程監控,并通過電視、電臺和網絡等形式發布短期和中長期海洋預報;啟動建設“數字海洋”上海示范區,初步形成“數字海洋”信息系統基礎框架,基本摸清上海海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初步建立海域使用普查檔案;基本完成上海水運口岸開放范圍確認工作。海洋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為本市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綜合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