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環境看,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加快,內需市場快速增長,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重點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了在體制機制、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等方面一系列扶持政策,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從山東發展看,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具備了相當規模,形成了系列優勢和特色,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但也面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我省研發投入不足和人才支撐能力不強。我省R&D經費支出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層次人才尤其是創新型領軍人才以及管理型、實用型復合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區域競爭壓力增大。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東部發達省市再造新優勢、中西部地區實施趕超跨越戰略的重大舉措,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競爭將更加激烈。
面對機遇和挑戰,必須樹立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立足優勢領域,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采取有力措施,著力突破薄弱環節,加速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新趨勢,準確把握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新特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醫藥和生物、海洋開發為重點,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加快形成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提升全省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發揮積極作用。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政府規劃的引導作用,針對科技開發、產業化、產業振興、市場培育等關鍵環節,加強組織協調,健全激勵政策體系,完善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
2.科技先導,創新驅動。充分發揮科技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立足優勢領域,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設高水平研發平臺,打造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大力實施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原始創新,增強集成創新,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和智力支撐。
3.重點突破,開放拉動。選擇具備一定產業技術基礎、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優勢領域,瞄準國際國內市場空白點和薄弱點,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產業集群,盡快形成競爭新優勢;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創新國際合作模式,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4.鏈條延伸,集聚帶動。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帶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一批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充分發揮各類園區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載體作用,大力實施產業集聚發展工程,通過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和產業向園區集聚,培植一批規模優勢突出、創新能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大的產業聚集區。
(三)發展目標
1.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15年,R&D/GDP達到2.2%,重要骨干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平臺,培養一支掌握世界前沿技術的人才隊伍,發明專利質量大幅提升,數量力爭躋身全國前列。
2.競爭優勢大幅提高。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市場競爭環境更加優化,政策支撐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與自主品牌的國際化企業集團,參與國內外分工的層次不斷提高,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3.引領帶動能力顯著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左右,形成技術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特色優勢突出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到2015年,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到2020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20%,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增加勞動就業的主導力量。
四、發展重點
(一)新材料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新材料產業基礎優勢,加強產業鏈高端產品研發力度,基本形成產業鏈高端產品有突破、特色產業鏈較為完善、產業鏈產品結構更加優化、產業發展更加集聚的格局。
1.高性能纖維。充分發揮高性能纖維技術和產業優勢,依托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開發成套裝備,生產高端制品,打造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玻璃纖維四大產業鏈,滿足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需求,建設我國重要的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生產基地。
專欄1:高性能纖維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