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產業組織結構調整。重點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大對重點基礎配套企業的投入力度,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投向基礎零部件、加工輔具等領域,發展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專業化企業,健全產業配套體系。
2.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加快建設一批帶動性強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提升企業產品開發、制造、試驗、檢測能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走進企業,支持企業培養壯大研發隊伍。
3.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改進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合理配置資源,整合區域內鑄造、鍛造、熱處理、表面處理四大基礎工藝能力,建設專業化生產中心。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推廣先進制造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
4.加快完善產品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裝備產品技術標準,提高標準水平,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淘汰落后產品。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促進自主創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5.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充分吸收借鑒境外先進管理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為海外專業技術人才回國工作創造良好條件,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水平。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兼并重組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穩定和擴大裝備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6.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在工程承包、系統集成、設備租賃、提供解決方案、再制造等方面開展增值服務,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延伸擴展研發、設計、信息化服務等業務,為其他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
7.加強企業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引導裝備制造企業加快改革步伐,優化產權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管理,全面提高科學決策和生產、經營水平,增強參與國際競爭和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改進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加強產品質量管理,落實各項安全生產措施,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引進和培養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等專業人才,強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發揮增值稅轉型政策的作用。
充分發揮增值稅轉型政策對企業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裝備更新,調整產品結構,推動企業技術進步。
(二)加強投資項目的設備采購管理。
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要支持自主創新的技術裝備。項目申報文件中須附有設備采購清單,項目咨詢評估階段需對設備采購方案進行評估,項目實施階段要加強對設備招投標的監督和指導,確保自主創新設備采購方案的落實。
(三)鼓勵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
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的風險補償機制。鼓勵保險公司開展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業務。
(四)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