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煤炭企業與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相關企業多方式合作,重點推進鄭州、義馬、平頂山等礦區煤電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煤炭產業與煤化工深度融合,穩步推進鶴壁等現代煤化工項目實施。完善高端精細煤基化工產業鏈。落實商品煤質量管理辦法,完善煤炭清潔儲運體系,加強煤炭質量全過程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散煤和劣質煤利用,積極推行民用潔凈型煤加工配送。鼓勵開展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2.加快建設中原煉化基地。建成洛陽1800萬噸/年擴能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帶動當地石化產業發展,形成上中下游協調發展的煉油—化纖—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推進濮陽煉化產業升級及擴能改造,發展烯烴、芳烴及后續加工,拉長精細化工產業鏈條。加快南陽精蠟化工原料生產線建設。積極推進商丘千萬噸煉油項目前期工作,提高中原經濟區油品供應保障能力。加快日照—濮陽—洛陽等原油管道建設,引進外部原油資源,全力保障煉化基地建設需要。重點建設洛陽—三門峽—運城、鄭州—開封—商丘等成品油和洛陽—新鄭航空港區航空煤油等輸油管道,積極推進洛陽—平頂山—漯河—周口成品油輸油管道前期工作,完善配套油庫和加油站等儲配設施,逐步建成以鄭州、洛陽、濮陽油品輸配中心和洛陽、濮陽兩個煉化中心為依托的油品輸送網絡。
提高煉油綜合商品率,產品質量、環保排放等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施成品油質量升級計劃,按國家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完成車用汽柴油升級。
3.深入實施“氣化河南”工程。依托新粵浙等國家骨干天然氣管線,加快建設唐河—平頂山—伊川等省內天然氣配套支線,實現全部市和部分重點縣(市)雙管道供氣。加快管道擴展延伸,將管道天然氣覆蓋到產業集聚區、重點鄉鎮等用氣集中區域,推動省內各管線互聯互通,提高全省供氣可靠性。加強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建設中原油田文23等儲氣庫和一批調峰儲備設施,調峰能力達到20億立方米。逐步形成通連市縣、延伸城鄉、互通互補、協調有序的燃氣供應網絡。
優化天然氣消費結構,提高利用效率。鼓勵應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發展高效利用項目,開拓天然氣消費市場。加強技術引進和研發攻關,加大客貨重卡LNG(液化天然氣)利用扶持力度,鼓勵省內頁巖氣、煤層氣、生物質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就近接入地方干網或支線,實現與常規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爭取2020年全省天然氣長輸管道突破7000公里,天然氣年消費量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城市居民天然氣普及率達到80%。
(三)突出有效保障,統籌發展現代電力
嚴格煤電市場準入標準,積極推動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加快發展熱電聯產,提升電力清潔高效生產水平。加強電網骨干網架,加大城鄉配電網投入,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和布局,統籌電源電網協調發展,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安全高效電力保障。
1.推進煤電綠色發展。落實國家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合理把握開工、建設時序,規范有序推進已納入國家規劃的煤電項目建設。重點規劃布局單機60萬千瓦及以上高效清潔路口、坑口電站或電網支撐電源,優先發展等容量替代新建燃煤機組,嚴格控制電力盈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煤電機組建設。加快推動煤電聯營,支持省屬骨干煤炭企業有序發展超臨界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提高淘汰落后產能標準,加快淘汰服役年限長,不符合能效、環保、安全、質量等要求的火電機組。新建機組嚴格按照超低排放標準配套建設環保設施,加快現役燃煤發電機組采用成熟適用技術實施節能增效和環保提標改造,開展現役煤電機組耦合生物質發電試點,全面提升能效,供電煤耗達到全國同類機組先進水平,全部實現超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