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10-04-14 來源:鎮江市人民政府 瀏覽數:1966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省新能源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把鎮江打造為長三角重要的新能源產業研發、制造和應用基地,現制訂鎮江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重點規劃太陽能光伏產業、風能核能裝備制造業及生物質能產業,同時在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展研究與應用試點。規劃期為2009—2012年,展望期到2015年。
一、指導思想和規劃目標
目前,全球經濟正趨向低碳化,低碳經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質是清潔能源開發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新能源產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我市新能源產業具備加快發展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技術條件,必須抓住歷史機遇,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推動我市新能源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圍繞促進產業升級、壯大產業規模和優化產業布局。重點推進太陽能光伏產業、風能裝備制造產業規模化發展;積極發展核能裝備制造和生物質能產業;開展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使新能源產業成為我市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戰略先導產業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二)規劃目標
1.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2011年實現500億元,2012年爭取超過700億元。其中:光伏產業400億元,風能裝備制造業200億元,核能裝備制造業和生物質能100億元。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產業銷售收入爭取超過1200億元。
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快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強、行業領先的大企業。到2012年,培育1—2家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2—3家超50億元的企業。到2015年,培育3—4家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
3.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新能源技術研發,強化國內外技術合作,在重要關鍵技術和高端產品開發上取得突破。到2012年,全市建成3—5個國家、省級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平臺。
4.產業布局進一步完善。鼓勵和引導新能源產業向園區集聚,推進產業合理布局,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產業集聚區。太陽能光伏產業集聚區主要在揚中、鎮江新區和京口;風能裝備制造業集聚區主要在丹徒、潤州;核能裝備制造和生物質能產業集聚區主要在丹陽、丹徒、鎮江新區;句容加快特色發展。
二、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一)太陽能光伏產業
以“江蘇(鎮江)太陽能光伏產業園”和鎮江新區—京口光伏產業園為載體,以光伏垂直一體化產品和集成系統為重點,培育骨干企業,發展配套企業,建成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具有特色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研發、制造、示范基地,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產業競爭力。
1.硅材料。重點發展高純多晶硅提純工藝技術與關鍵裝置。在引進國際先進高純硅生產工藝和設備基礎上,開發新技術、新工藝,實現規模化、產業化。重點支持大全集團電子級多晶硅項目建設。
2.硅片。重點發展大面積超薄硅片和漿料回收利用技術,加強對熔鑄、剖錠及切割等關鍵技術創新,提高熔錠容量,降低硅片厚度,減少硅料損耗。重點支持輝煌硅能源二、三期工程等項目建設。
3.太陽能電池與組件。重點發展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支持組件封裝工藝關鍵技術和新材料研發與產業化,鼓勵發電光電轉化率國際領先的單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和薄膜太陽電池研制和生產。加快推進尚昆光伏及輝煌硅能源的電池和組件、綠洲新能源薄膜太陽能電池、西科太陽能薄膜TCO玻璃等一批項目建設。到2012年薄膜太陽能電池年產能達1000兆瓦。
4.集成系統與設備。重點發展太陽能并網發電系統集成、生產和檢測設備設計制造技術和產品。重點支持江蘇兆伏、南自通華等企業開發大功率光伏發電平衡部件、逆變器、控制器等集成系統設備研發和產業化項目。
5.太陽能應用示范工程。重點實施“屋頂并網發電站”、“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站”和“地面并網電站”三大工程。重點支持尚德環太新能源、萬豐光伏、圣睿太陽能、鎮江新農、江蘇富麗華、鎮江城投等推進實施一批“金太陽”示范工程。全市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2009年爭取達到30兆瓦,2012年爭取超過100兆瓦。
(二)風能裝備制造業
以風能成套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生產為重點,加快技術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和制造水平,促進企業整合與集聚,不斷壯大規模,將我市建成全省風能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基地。
1.風電機組。以兆瓦級以上成套機組為重點,加快3—5兆瓦級風電機組的研制和產業化,擴大規模化生產能力。重點支持二重集團重型裝備、江蘇文德風電機組制造項目建設。
2.關鍵零部件。重點發展高速齒輪箱、發電機、葉片、塔筒、法蘭、輪轂、底盤、主軸、回轉支承和變槳系統等關鍵配套件。加快推進江蘇飛達、大全集團、上海萬德、鎮江江騏風電裝備及恒神碳纖維等項目建設。
3.加快打造產業鏈。支持行業內中小配套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通整個產業鏈,扶持、培育產業鏈薄弱環節,加大與大項目配套的專業化中小企業的引進培育力度。引導風能行業核心企業差異競爭,錯位發展,促進企業由單一設備供應向提供成套設備、安裝工程和售后服務轉變。
(三)核能裝備制造業和生物質能利用產業
1.核能裝備業。加強核電用泵、壓力容器、管材、鑄鍛件等關鍵配件及材料的研發與生產。重點支持二重集團、山特維克、江蘇巍華、華陽管件、國泉泵業、鎮江格瑞特泵業等企業發展壯大。
2.生物質能利用產業。大力開發生物質固體燃料至密加工成型、高效燃燒及供熱、氣化和液化等關鍵技術,建設一批生物質、農林廢棄物直燃與氣化發電供熱供氣示范工程。積極推廣“秸稈—撿拾成型—工業燃料”和“秸稈—氣化—熱氣電”等生態循環技術。到2012年,全市秸稈燃料化率由目前的1.3%提高到4.3%。重點支持市區垃圾焚燒發電、華晟生物質發電、藍天新能源等生物質能利用項目建設。
(四)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1.智能電網建設。在智能電網發電、線路、變電、配電、用電服務、調度等諸多環節,加快開展關鍵性、基礎性、共用性技術研究和應用試點。重點支持電力運行控制、并網、功率預測、儲能裝置集成、智能電網示范園區、用戶管理與服務互動智能系統、需求側智能化管理系統等方面的項目建設。
2.新能源汽車。以配套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和高性能純電動汽車為方向,積極開展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生產,重點發展磷酸鐵鋰等動力電池、大功率車用永磁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等,鼓勵和推進特種專用車輛的新能源應用工程。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用足用好國家、省、市已有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一是鼓勵各類投資主體研發、投資新能源產業項目,加快新能源產業項目核準、備案,為符合產業政策的環境友好型項目開辟“綠色通道”。二是將技術先進、規模大、帶動性強的新能源項目納入全市重點項目年度計劃,優先給予土地、信貸支持。三是落實用好《鎮江市引進培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行動計劃》及《鎮江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集聚工程”實施細則》中的相關政策。四是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企業要及時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用好用足國家相關減免稅政策。
其次,研究制定進一步促進我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政策。一是加大新能源產品政府采購力度。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采購招投標中明確提出使用新能源產品的要求。市及轄市(區)政府投資項目,強制使用新能源、新光源產品,由市及轄市(區)發改委在項目審批文件中予以明確,對不使用新能源、新光源產品的政府投資項目不予竣工驗收。二是鼓勵社會投資項目使用新能源產品。對使用新能源產品的企業,在國家、省補貼的基礎上,參照國家、省標準,追加30—50%的補貼。三是各級政府要加強整合科技、財政相關扶持資金,設立新能源暨光伏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多渠道、多形式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扶持平臺。
(二)加強產業創新驅動
一是著力引進和培養新能源領軍人才。各地、各部門、高校及重點企業要加大“引智”力度,加快培養本土新能源技術創新帶頭人,尤其要加大“原創型”創新人才的引進、培養。二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重點圍繞新能源產業關鍵技術,建設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實驗室等科技創新支撐平臺。三是加強合作。加大與國內外新能源高技術企業及研發機構的融合互動,鼓勵國內外研發機構來我市建立研發中心。四是加強人才培訓和新能源知識普及。發揮我市教育資源優勢,在大學和職業技術院校開設新能源應用等相關課程,培育專業人才。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和社會力量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新能源技術培訓。組織編制新能源知識普及讀本。
(三)拓展新能源產品的市場運用
一是加大新能源產品宣傳推廣工作。利用新聞發布會、功能推介會、廣告等宣傳新能源產品,增加社會接受度。二是增加新能源產品營銷力度,強化企業產品銷售工作。三是從財政、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等多方面支持新能源產品的推廣和運用。四是建設一批新能源利用示范項目。
(四)拓寬新能源產業發展融資渠道
一是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臺,對市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項目,加大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力度。二是優先支持符合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等。三是鼓勵創業投資、風險投資機構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
四、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由市政府牽頭,市相關部門和轄市(區)政府為成員,成立市新能源暨光伏產業推進協調小組,建立統一的協調管理機制,研究確定全市新能源暨光伏產業重大戰略問題和主要任務。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
(二)嚴格目標考核。各轄市區、市有關部門要圍繞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年度工作計劃,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產業發展目標在全市工業考核中的權重,確保規劃主要目標的實現和重點任務的完成。
(三)優化服務環境。一是加強新能源產業統計和運行形勢分析工作,把握運行規律,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加快新能源產業調整精準化步伐。二是強化服務項目、服務企業的意識。優化工作流程,加快重大項目報批、建設進程,使重大項目早日投產達產。大力發展技術評估、咨詢、專業代理、科技信息、投融資、法律服務等各類中介機構,為新能源企業、項目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延伸閱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data/show.php?itemid=5555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