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以銷售為龍頭,這是鐵打的信條,利潤來源于產品,營銷的更高級理念同時又要求企業通過產品的實用性開發來引導市場.
常州市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性能RCD-1多軸向經編機,通過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和江蘇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組織的新產品新技術投產鑒定——這是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多軸向經編機。
“發展源于創新,創新源于科技。”回顧潤源經編機械企業的歷史,就是一部科技創新史。
我公司創建于1999年,從當時的一家普通織布廠,發展成為一家集縫編、經編機械開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民營高科技企業,靠的就是科技創新。從2004年開始著手研制經編機,到現在,僅僅幾年時間。
為了掌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公司與江南大學、東華大學、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等高校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并在東華大學建立了潤源經編機械研究中心。同時,通過采取各種激勵措施,激發公司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我們規定,員工只要提出合理化建議,不管采納與否,都給予一定的獎勵。建議采用的另行獎勵;建議最終轉化成專利的,則給予重獎。2006年,我們還對6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每人獎勵了一輛轎車。
切實可行的科技創新機制使企業步入了創新的軌道,短短幾年時間,公司產品形成了五大類20多個品種,多只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其中RYKT43/1多梳數控提花經編機、RY-1縫編機分別獲得了2007年和2008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RYKT43/1多柱數控提花經編機還列入了2007年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多軸向經編機則列入了2008年度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企業還先后申請了41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5項,形成了年產300臺經編機的生產能力,比3年前翻了兩番。
以下為武進日報的相關新聞報道:“潤源經編”被稱為中國經編行業的一匹黑馬,2003年才入行,2004年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X系列四大品種的縫編機和多梳數控提花經編機等產品,一躍躋身國內同行業的“大哥大”。
但2005年的一場官司,差點讓“潤源經編”前功盡棄。一家世界著名的德國企業以侵犯知識產權為名,把他們告上了法庭。當時,這家企業斥資億元研發了經編機提花裝置,并將其作為今后一段時間打開世界市場的主推機型。想不到的是,產品還沒進入中國市場,“潤源經編”已經推出了同類產品,德方認定中國的民企是不可能有實力來研發這種高檔產品的。經過一年的訴訟,最終贏家卻是“潤源經編”。
科技創新,不進則退,是公司總經理王占洪的座右銘。他多次組織科研人員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題,在先進技術的國產化方面作出巨大貢獻。近年來,多軸向織物被廣泛應用于風力發電、大型民航飛機、石油鉆井平臺等領域,我國每年有20多萬噸的市場需求量。但這種核心技術,主要由國外兩家公司壟斷,而其中30%以上的產品又銷往中國。“潤源經編”知難而進,今年初,王占洪再次組建項目攻關小組,成功試制出我國第一臺RCD-1多軸向經編機。該產品的各項技術指標完全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售價只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按年產40臺計算,可為國家節約外匯5200多萬美元,為生產企業節約投資2億元人民幣。
截至目前,“潤源經編”已擁有和申請專利21項,其中3項國際專利、7項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已獲授權。而且由王占洪負責起草、編寫的企業產品標準Q/320412RRJ002-2007《RF型縫編機》和Q320412RRJ001-2006《RYKT型多梳數控提花經編機》已被列入國家行業標準的前期準備,即將成為行業“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