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三一電氣已經投入31.5億元發展風電產業,但據中國風能協會公布的《2010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前20機組制造商》名單中,三一電氣排名19,僅占0.6%的市場份額。
江蘇的一位風電開發商對記者表示,根據規劃,中國有望在2020年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第一大國,海上風電市場的爆發是早晚的事。對此,諸如龍源電力、大連重工、中船重工、道達海洋重工集團企業紛紛伺機而動,意欲搶占海上風電安裝市場。
如何在眾多企業的裹挾中突圍,是三一電氣面臨的最大問題。
一位海上風電專家對記者表示,海上風電裝備前期開發投資巨大,企業將會面臨很大的投資風險。
“國內海上風電的開發速度并沒有我們預想中那么快,因為項目報批手續很復雜,包括海洋、海事、航道、環境等各個環節一系列的審批程序,光是審批程序就可能要走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采用的是價格高昂的專用安裝設備,折舊攤銷以后就加大了項目的財務成本,從而加劇了開發商的投資風險。”
而三一電氣也感受到不小的壓力。來自三一集團的聲音甚至認為,以它的經濟實力,三一電氣或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走得更快”。這種“更快”的路徑也是多數風電企業的選擇,比如通過與成熟的企業聯合設計風機迅速生產;或者如GE等巨頭依靠收購來擴張版圖。不過,三一電氣堅持自主研發和全產業鏈的路徑。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戰略可能導致投資成本大、回收期過長。有消息稱,僅僅在齒輪箱生產上,三一電氣就已經投入了3億多元的設備。即使是三一電氣青睞的潮間帶風電施工專用裝備,前期生產投入也已經過億元,其中還不包括這三年研發過程中大量的高技術人才工資上的投入。
知情人士稱,因為一直沒有盈利,三一集團一度想要賣掉三一電氣的部分股份。但三一電氣否認了這種說法。
“明年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啟動以后,再經過兩年的建設期摸索,估計2014年或者2015年需求會爆發。”王新明表示,目前海上風電專用裝備市場或將處于蟄伏期。
上述人士指出,大樹底下好乘涼,三一電氣的發展必須倚賴于集團對它的支持與投入。數據顯示,2010年,三一集團實現銷售收入500多億元。三一電氣此番重金押寶海上風電裝備市場,或成為其盈利能力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