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24日,國家科技部在北京組織專家對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簡稱CPIC)作為牽頭單位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開發”項目進行了最后驗收。科技部高新司巡視員劉久貴、重慶市科委副主任徐青出席會議。高新司材料處調研員李寶山主持驗收會。科技部計劃司、條財司,重慶市科委,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重慶大學、珠海富華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負責人參加驗收會。
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明,副總經理任冬友、寧祥春,總經理助理任玉華、劉偉廷,研發中心主任曾慶文等出席了驗收會議。副總經理寧祥春向驗收組專家做項目匯報。
由玻纖行業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耀明,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徐堅,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張福祥,北京航空材料院研究員張國慶,重慶大學校長助理劉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吳昆,國家印制電路板檢測中心主任陳長生,中電材協覆銅板材料分會秘書長劉天成等13位專家組成的高規格驗收組聽取了項目匯報,并詳細詢問了相關情況。
與會領導和專家對項目成果、組織方式給予了高度評價。一是項目完成的質量很高,突破了11項關鍵技術、開發了9類高新產品,形成7項市級以上技術標準和19項專利(發明專利15項),建成了5個產業化示范生產基地,項目成果令人振奮。二是項目跨區域、構鏈條、重產品的組織方式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項目管理實施工作的完成得非常出色,為今后開展面向產業集群升級、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提供了有益經驗。劉久貴巡視員表示,科技部將繼續支持我市開展高端玻纖材料的項目攻關、平臺建設和產業化示范,不斷夯實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基礎。
經過三年多的持續攻關和產業化,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不僅建成全球最大的細紗玻璃纖維池窯生產線、國際先進的漏板加工和浸潤劑工業化基地,開發的高端超細系列電子紗、基于國產超細玻纖的電子布和薄型覆銅板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性能達到美國標準并成為全球眾多企業的供貨商。項目還促進我國“電子級玻璃纖維—電子布—覆銅板”產業鏈的整體升級,成功打破美、日等國壟斷高端玻纖生產技術的局面,基本形成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細玻纖及其織物技術體系。
新聞鏈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是以重大公益技術及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為重點,結合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裝備開發,加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解決涉及全局性、跨行業、跨地區的重大技術問題,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突破瓶頸制約,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支撐。“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開發”項目,屬于“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是在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組織下,以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作為牽頭單位,整合重慶大學、珠海富華復合材料有限公司、重慶天勤材料有限公司、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行產學研跨區域聯合攻關,著力打造“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電子布—覆銅板”完整產業鏈,突破美、日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進一步提升我國在電子信息、軍工、航空、精密儀器等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開發”項目是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以來第一次承擔如此規模的國家項目,通過三年多的努力,終于畫上的圓滿的句號,全面完成了各項目標,在項目管理上取得了成功,對于公司繼續承擔國家科技項目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