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晚,甘肅酒泉。華銳風電)甘肅子公司生產廠區發生事故,千噸履帶式起重機在作業中突然傾倒,造成包括酒泉市肅州區區委副書記在內的5人死亡、1人受傷。工程承包方為寧夏天信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該起重機為中聯重科生產。這起涉及兩家上市公司的重大傷亡事故備受關注。
華銳風電事后第一時間發布公告稱,“事故未對甘肅華銳風電的風電機組造成影響,公司生產經營秩序穩定”。而一度保持沉默的中聯重科也于10月14日通過工程師發文的方式,對作業方的操作方式提出質疑。
真相到底如何?誰該為此次重大事故承擔責任?《投資者報》10月19日就此采訪中聯重科品牌管理部人士,對方表示,目前酒泉當地政府牽頭組織的調查組正在對事故進行調查,但結果公布時間尚不清楚。華銳風電宣傳部門人員日前也對《投資者報》表示,要待調查結果出爐后再作評價。
尚無調查結果
據《投資者報》了解,事故發生的當天,寧夏天信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其承包的甘肅酒泉風電項目吊裝工程中施工,對華銳風電最新研制的5兆瓦風機進行吊裝,起吊主機艙離地大約2米,隨后吊臂出現傾斜,直至完全斷裂并砸向地面,造成5死1傷的慘劇。
此次在酒泉施工的1000噸級履帶起重機由中聯重科生產,型號為中聯QUY1000,出廠日期為今年4月,該機器出廠后一直在新疆烏魯木齊阜康中泰化學工業園施工,新疆施工結束后,其業主單位上海至圣接到了華銳風電5兆瓦風機的安裝任務,于是在9月底輾轉到達酒泉,10月8日,中聯重科派出的維修服務人員抵達酒泉協助進行維護保養。
兩天后就出現了這起慘重的傷亡事故。華銳風電方面證實,斷裂處出現在吊臂的焊接部,起吊的風電主機重量大約300多噸,而中聯QUY1000的最高起重承載量為1000噸,基本不存在超重導致事故的可能。
但事故發生后,雙方均未主動承擔責任。華銳風電公告稱,公司啟動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事故未對甘肅華銳風電的風電機組造成影響,并表示目前公司生產經營秩序穩定。
而中聯重科事故后幾天都未就此事正面回應,直到10月14日,一篇中聯重科工程師質疑作業方操作方式的文章在網上傳出,指責作業方天信建設在地面不平整、夜視效果差等情況下,依舊堅持起吊,違規操作才導致事故發生。
日前雙方均對《投資者報》表示,要等調查結果出來后再作評論。問題的關鍵在于,該事故最終認定為生產安全事故還是質量事故,生產安全事故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造成人身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的事件,質量事故是指由產品質量引起的人身傷亡或直接經濟損失的事件。
如果認定為質量事故,中聯重科將承擔大部分責任;若認定為生產安全事故,承擔主要責任的將是作業方和項目方。
華銳、中聯早有前科
事實上,不管是華銳風電還是中聯重科,發生類似的事故都不是頭一遭。
最近兩年,華銳風電事故不曾間斷。去年在遼寧凌河風電場,華銳兩臺風電機組發生事故,造成風機倒塌。去年8月中旬,在酒泉,又有一臺風電機在調試中倒塌。
今年1月5日,華銳風電在張家口市尚義縣南壕欠鎮大壩溝村施工工地進行安裝調試風機時,發生觸電事故,造成1人當場死亡、2人重傷,傷者立即被送往醫院搶救,2名傷者經搶救無效相繼死亡。
華銳風電于今年1月13日在上交所掛牌交易,在當時的招股書中,華銳風電就事故回應稱,原因是3名作業人員在風電機組上完成調試后回收鋼絲繩時,現場突起大風,將繩索吹起并接觸到附近高壓線,作業人員觸電。
針對其不斷發生的問題,華銳風電日前對媒體表示,每次事故發生原因都有不同,任何一個行業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通過問題的解決才能促進風電行業更長期的、更穩健的發展。
事故另一方的中聯重科產品也出現過問題。今年5月,中聯重科承租方山東華明建材有限公司就因產品質量糾紛起訴了北京中聯重科,原因是山東華明于2008年6月3日從北京中聯重科租賃了10臺中聯重科攪拌車、一臺泵車,租金總額645萬元,租賃期限從2008年6月28日至今年6月27日。但使用一年后,這10輛車底盤支架橫梁處均出現開裂,導致無法正常使用。
山東華明于2009年9月至11月多次向中聯重科濟南售后服務站反映質量缺陷,但質量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山東華明去年4月15日之后停止向北京中聯重科繼續支付租金,并最終引發官司。
行業惡性競爭隱患
“不管這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方是誰,都反映出工程機械行業惡性競爭帶來的隱患。”工程機械行業協會一名專家對《投資者報》直言,中聯重科這起履帶式起重機的斷裂事故,應當引起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對惡性競爭的重視與反思。
據其介紹,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目前全球僅德國、日本和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有設計制造能力。我國也僅有中聯重科等少數企業有能力設計制造。而且國內生產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的歷史并不長。
自三一重工2006年研制出中國首臺大噸位400噸履帶式起重機后,中聯重科等企業也開始跟進沖刺高噸位。中聯重科1000噸履帶吊項目從2007年12月開始進行市場調研,2008年3月正式立項,2008年10月完成技術資料設計,2009年9月試制產品裝配完成。
國內現在能夠制造千噸級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的廠家只有三一重工、徐工機械、中聯重科、撫挖重工四家。履帶式起重機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的市場容量較小,而超大噸位產品需求則更小,但各家企業都紛紛宣布自己具有生產大噸位產品的能力,并且噸位不斷刷新,以此吸引市場。
目前,三一重工履帶式起重機的最大起重量3600噸,中聯重科也研制出了3200噸履帶起重機;徐工則研制出了2000噸履帶起重機。但這些數千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目前并無產品投向市場,不過是在爭相顯示研發實力。
與此對應的一個事實是,此次斷裂的機器是中聯重科目前交投市場的第一臺千噸級履帶式起重機。
三一重工一名經銷商接受《投資者報》采訪時就表示,除履帶式起重機外,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很多企業都在多個產品領域爭創標桿,三一重工近年不斷推出“行業第一”的產品,中聯重科也多次在三一重工之后推出“破紀錄”產品。“但這類標桿產品的實際應用和銷售都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