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管理辦法》即將出臺的報道,在上周電力激起行業片片漣漪。多個電力公司的官方網站不約而同地轉載了這一引自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局副局長梁志鵬的消息。
本報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管理辦法》(下稱 《辦法》)目前還處在前期調研階段,距離出臺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配額制度的出臺并不簡單,各地的配額如何設置、配額由誰來執行,是地方政府、電網公司、還是發電企業,這些都需要謹慎判斷,不能輕易下結論。 ”上述人士透露,從他參與的前期調研情況看,僅調研本身就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
棄風之痛
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推進后,風電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辦法》的出臺被行業寄予厚望。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日前發布的 《2011年風電限電情況初步統計》顯示,去年全國約有1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電量由于被限發而損失,達到歷史最高值。
另外,據風能專業委員會提供給本報記者的數據表明,去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6273萬千瓦,上網裝機容量4505萬千瓦,發電量僅為732億千瓦時。
這意味著大量的風電因為未能上網而被丟棄,這種“棄風”現象客觀上已影響到風電企業的積極性。
“‘棄風’問題主要是指風力發電沒有人買,沒有人要,被迫放棄。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解決的就是風力發的電由誰來買,由誰來用的問題,解決的是市場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認為,配額制度出臺是解決‘棄風’問題的有效途徑。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雋曾去北部地區旅游,他發現在一些風電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由于電無法外輸,建設在山上的風電設備不得不空轉運行,而在山下的農村,居民們卻因為缺乏電力供應,不得不靠煤炭取暖。
“如果讓這些風電項目上網,至少能夠解決當地居民的用電問題,”姜克雋告訴記者,雖然“配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棄風”問題,但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必須從電網層面,解決風電上網難題。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對此持類似觀點,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風電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上網的小時太少,并網不夠,如果并網時間足夠,是能夠完完全全把電賣出去的。 ”
脫節之難
過去的幾年里,各地掀起一股風電快速發展浪潮。在一些風力資源豐富的西部和北部地區,風電與電網建設速度并不匹配。
接近國家電監會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前幾年國家鼓勵風電項目的發展,一些企業借機在各地大肆跑馬圈地,但其目的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搶占地盤。 “由于一些適合發展風電的地區,大多處于經濟欠發達的西、北部地區,企業的訴求與地方政府對政績的渴望不謀而合,導致風電行業在過去幾年里,小規模、無序化發展嚴重,客觀上加大了風電項目上網的難度。 ”
在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看來,配額制度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棄風”問題外,還能夠規范風電產業的發展。
“首先風電項目盲目上馬及重復建設導致風電發展結構不合理,配額制度的引進有利于風電規范、引導。其次從風電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及供應不持續性來看,由發電企業、電網公司和地方政府進行主導將有助于提高風電輸送的安全性。第三從風電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上實現來看,配額制度有助于緩和市場供需失衡的矛盾,促使風電企業得到理性發展,促使雙重效益得到實現。 ”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