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隱形冠軍”核心驅動力
在全國風電場正在使用的風機葉片中有近四成來自中航惠騰風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惠騰”)。這家從軍工企業轉型的風電新能源企業一度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葉片生產廠家,連續多年保持國內市場老大的位置,可謂名副其實的風機葉片行業的“隱形冠軍”。即使在經歷“質量門”和風電市場寒冬洗禮后,中航惠騰依然保持在國內風機葉片行業三甲之列。
專注“葉片”
中航惠騰黨委書記姜兆民見證了這家風機葉片“隱形冠軍”企業的歷史,從引入國外技術受挫到自主創新,進而成為金風科技(002202,股吧)獨家葉片供應商,從產品供不應求到業績遭遇重挫,中航惠騰這家中國最早專業生產葉片的企業,也見證了過去十年中國風電發展的輝煌與坎坷。
中航惠騰有著制造風機葉片所需的特殊基因,其前身為惠陽航空螺旋槳廠,當時是亞洲唯一生產螺旋槳的企業,姜兆民也是從這家企業走出來的。
但進入風機葉片領域卻是“歪打正著”,姜兆民介紹說:“介入葉片可以追溯到1999年,惠陽航空螺旋槳廠承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00KW大型風力發動機組風輪葉片研制任務,并在2000年5月完成首臺樣機,而那時的動機只是掙科研費,不是市場驅動的開拓行為。”
對于生產螺旋槳的惠陽廠而言,風電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脫胎于惠陽航空螺旋槳廠的中航惠騰借鑒了航空業在空氣動力、復合材料領域的技術,憑著自身在航空螺旋槳30多年的經驗,中航惠騰嘗試生產葉片從100瓦到200瓦,再從3000瓦到5500瓦,不斷突破。
2001年,中航惠騰風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權比例為保定惠陽航空螺旋槳制造廠占45%、燃機動力占30%、美國美騰能源集團公司持有25%。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家企業會成為行業龍頭。
“跑步”創新
風電葉片看似簡單,卻有很多技術需要突破,當時在國內風電機組五大部件中也只有葉片是國產化程度最低的。葉片是風力發電機組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其技術性能直接決定了機組的整體性能和風電利用經濟性。
中航惠騰是如何在國外技術壟斷的環境下走出一條自主創新之路的?
姜兆民坦言,中航惠騰也曾想到跟外國風電領域合作,可不是遭到拒絕就是提出苛刻條件,這也讓中航惠騰認識到花錢買不來關鍵核心技術。自此,中航惠騰走上了一條“跑步”式的研發之路,跟國外的同行“賽跑”。國外風電企業最開始進入中國也是試探性的,規模都比較小,他們雖然在技術上有優勢,但在中國市場的開發卻相對緩慢,也給了中航惠騰專注葉片研發的時間,就看誰將產品最先投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