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項目”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家電網將確保年內特高壓“四交三直”開工、“四交”核準,取得“兩交兩直”路條,確保年底皖電東送工程全線架通;預計“十二五”末,國家將建成特高壓交流工程線路1.8萬公里、變電容量約1.6億千伏安;錫盟—南京等多條特高壓交流工程正開展前期工作……來自各方的消息表明,與前幾年一直遠低于預期的處境相比,今年我國交流特高壓項目或將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電南送、西電東送將持續
“目前我國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電力需求將持續上升;能源資源與需求呈逆向分布,新增水電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區,新增風電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太陽能發電呈集中開發(西部北部)與分散布局并重;電力流呈‘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總體格局,跨省區電力流將持續擴大。”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不久前向記者表示。預計到2020年,華北、華東、華中受入電力流規模3.5億千瓦,區外來電占用電負荷的35%。
對此,1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輸煤輸電并舉,逐步提高輸電比重。結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設,采用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穩步推進西南能源基地向華東、華中地區和廣東省輸電通道,鄂爾多斯盆地、山西、錫林郭勒盟能源基地向華北、華中、華東地區輸電通道。由此可見,特高壓將在“加快能源儲運設施建設”中被寄予厚望。
事實證明,隨著特高壓技術的日漸成熟,其經濟性、環保效益等日益顯現。與此同時,原先的反對聲也日漸降低。如截至1月6日,國內首條特高壓交流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安全運行四年,累計送電411.81億千瓦時,其中華北火電送華中289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省982.6萬噸煤炭的運力,有效緩解了華中季節性缺電問題;華中水電送華北122.81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煤炭消費417.5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85.64萬噸。
國家電網交流建設部副主任陳維江日前指出:“特高壓交流輸電距離遠、容量大、損耗低,使電力在上千公里范圍內的經濟輸送成為可能,考慮西部、北部大型煤炭基地電力外送的客觀需要,建設特高壓輸電通道、‘風火打捆’外送,可解決新能源電力單獨外送不經濟、安全性差的難題,大幅提高送出能力、降低送出成本。”
交直流工程須協調發展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交流特高壓1條,即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在建1條,皖電東送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該工程也是我國首個同塔雙回路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是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規模化應用的標志性工程;淮南—南京—上海、浙北—福州、雅安—武漢、錫盟—南京等特高壓交流工程取得“路條”,正開展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