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今年6月份投產的龍源如東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二期50兆瓦增容項目已于3月份竣工,他們創新科技攻克難關,提前3個月并網發電,創造了“國內海上風電建設最快速度”。至此,龍源江蘇如東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已達到242兆瓦,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繼續保持國內海上風電開發領域的領先地位。
該項目位于掘苴墾區外灘,安裝20臺2.5 兆瓦風電機組,去年11月底開工建設,整個工期多為冬季,增加了施工的難度。據龍源如東海上風電場工程部工程師李新權介紹,潮間帶施工作業很特殊,受潮汛、氣候、海況的影響大,漲潮時移船運輸,落潮時坐灘施工,施工人員作息時間須根據潮位變化不斷調整。再加上施工船體龐大、移動緩慢,潮汐又處于不斷變化中,因而施工時間被拆散,有效作業時間短而且零碎。所以,工作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分鐘都很重要,有可能就差那么幾分鐘,就要等到下一個潮位,工程進度就要耽擱一天。針對冬季施工速度慢的情況,施工單位——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術人員創新了一套單樁沉樁和吊裝的施工新工藝,他們利用吊裝船移船的空隙進行單管樁輔件的安裝,在甲板上將電氣設備裝入底節塔筒完成預安裝,同時利用專用吊具,在甲板上完成機艙的組裝,在施工船移至基礎樁時,一次性完成機艙的吊裝,實現了“移船”和“輔件安裝”兩道工序同時進行,大大節省了吊裝時間。在大幅降低打樁時間同時,他們的沉樁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單管樁基礎的垂直度控制已由一期工程的平均2‰以內,達到了二期工程的平均1‰以內,單樁沉樁技術繼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在加快建設速度的同時,他們還在減少成本上做文章。目前,國外海上風電單樁基礎普遍采用“單樁+過渡段”的方案,龍源振華的工程技術人員摸索出一套無過渡段單樁工藝,僅因取消過渡段節省灌漿料一項,每臺機組就可節約成本40多萬元,為二期增容項目建設成本節省800萬多元。
項目建設速度加快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風機機組基礎由過去的多樁全部改為單樁,既縮短了施工工期,還節約了建設成本。龍源如東海上風電場場長沈繼業說,二期50兆瓦增容項目在利用1個作業面的條件下,僅僅4個月就實現了并網發電,單月作業完成12.5兆瓦,建設速度比開始進軍海上風電時提高了6倍多,創造了“一天打一根樁,兩天吊裝一臺機組”的“國內海上風電建設最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