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
在記者采訪期間,幾乎所有人在談及風電項目時都會提到前期投入大。那么前期投入到底有多大?
上述財務人員表示,2006年一臺丹麥維斯塔斯生產的V52-850KW LT型風力發電機組價格在千萬元左右,目前價格有所回落,但也要幾百萬元。
大筆的資金投入成為困擾風電企業的難題。由于所需資金量巨大,僅憑一家公司或一個集團的自有資金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因此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
最早支持大唐風電項目的是中國銀行赤峰市分行,該行行長介紹說:“無論在貸款的金額上還是金融服務上,中行都有力支持了當地風電行業的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赤峰新能源在中行貸款余額共計11.026億元,其中中行赤峰分行貸款余額6.982億元,中行河北承德分行貸款余額4.044億元,五級分類均為正常類。中國銀行貸款余額占赤峰新能源公司全部貸款的46%。
近日,銀監會要求,大型銀行要特別關注與經濟周期變化密切相關行業、產能過剩行業及五類重點企業的風險暴露,其中就包括風電設備。對此,該行行長表示,按照監管部門要求,風電設備企業貸款被嚴格控制,到目前為止,該行尚未介入風電設備行業授信業務。
“煩惱”猶存
未來機遇廣闊、經濟效益良好,風電行業吸引著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管理者的目光。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看到,由于目前風電行業發展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金融進一步加大對該行業的支持力度。
赤峰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風電項目基本可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發電”,但目前往往要受制于電網建設情況。
電網建設滯后直接導致了風電企業“棄風限電”。“產能上不去。”赤峰新能源負責人介紹,現在滿負荷風力發電一年能保證2400小時左右已是非常好了。而“棄風限電”對風電企業來說則意味著收益減少。
減少的不僅僅是企業發電收入。按《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減排第一承諾期已于2012年到期,這也意味著發達國家將不再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權。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也在3年前幾乎停止了對我國所有風電CDM項目的審批。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作為風電收入重要組成部分的CDM收益已不存在。
而作為融資高度依賴銀行信貸投入的風電行業,企業收入的減少無疑將直接威脅信貸資金安全。
“對于風電項目貸款,我們一般采取的是信用貸款方式。”某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了解,受限于風電企業有限的資金、固定資產,銀行機構對風電項目貸款方式較為單一。
此外,“信貸金額大、還款期限長”也是風電項目貸款的主要特點,而這也給銀行埋下了巨大風險隱患。某風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銀行貸款期限一般在15年,而風電企業15年左右僅僅能收回前期投入成本。這意味著風電行業仍然屬于微利行業。”
為降低信貸風險,部分銀行試圖通過銀保聯合,或者以電力收費權抵押方式保證信貸資金的還款來源,但因得不到相關政策支持而無法開展。
業內專家呼吁,新能源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產業,政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為金融更好地支持風電行業發展掃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