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的部長已經在北京“蹲點”幾個月了,至于什么時候能回甘肅,他自己也不知道。而他在北京的任務,就是專門負責等候發改委關于 800KV酒泉-株洲特高壓輸變電工程的批文。
今年春節后不久,在甘肅省電力公司的一次大會上,公司領導對發展策劃部部長下了死命令,“你就去北京等著,什么時候批文下來了,你什么時候回來。”
“從春節后,就一直有消息說要批下來了,可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沒有批下來。”甘肅省電力公司媒體處處長王震告訴記者,這是公司目前最重視也是最著急的事,本預計6月開工“十二五”內完成的工程,如今看來難以如期進行了。
如果到甘肅西部去看看,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這個批文會是甘肅省電力公司目前最急切的盼望。事實上,這也是甘肅西部各地政府以及眾多風電企業、光伏發電企業最急切的盼望。
千百年來,烈日與狂風的交織讓河西地區的人們與荒涼為伴。禍兮福所倚,時至今日,這卻成為了成全河西新能源大發展的關鍵要素。
甘肅河西地區的風能可開發量在4000萬千瓦以上,可利用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年平均有效風功率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有效風速時數在6000小時以上。太陽能資源同樣十分豐富,年日照時數在32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別為6400兆焦/平方米。
酒泉、嘉峪關、玉門、瓜州、敦煌,沿著古老的河西走廊,汽車一路疾馳,看不盡的是茫茫戈壁,以及在戈壁上面一排排白色的風機、一片片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
可是,就在這無限“風”“光”背后,人們卻也在感受著幾多煩憂電好發,網難上。
“我們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是特權項目,所以能夠保證所發電力全部并網。”中節能甘肅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冬生向記者所說的特權項目,指的是國家發改委組織的第五批國家風電特許權中標項目玉門昌馬特許權風電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千萬級風電基地的啟動項目。
很明顯,這樣的幸運只是極少數風電場能夠擁有的。
截至2013年3月底,甘肅全省并網風電場66座,裝機規模658.66萬千瓦,僅僅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21.76%送出的風電僅占兩成。
在光伏發電行業,這個問題甚至更嚴重。
同樣是特權項目,卻沒有同樣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