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在全國進行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啟動不動產統一登記。簡政放權等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創造力。
我們推動開放向深度拓展。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與瑞士、冰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實施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改善海關、檢驗檢疫等監管服務。成功應對光伏“雙反”等重大貿易摩擦。推動高鐵、核電等技術裝備走出國門,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出境旅游近億人次。開放的持續推進,擴大了發展的新空間。
二是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確保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面對跌宕起伏的經濟形勢,我們保持定力,明確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只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轉方式調結構不放松,保持宏觀政策基本取向不動搖,以增強市場信心、穩定社會預期。
去年上半年,出口大幅波動,經濟持續下行,中央財政收入一度出現多年少有的負增長,銀行(行情 專區)間同業拆放利率一度異常升高,國際上出現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的聲音。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而是增加有效供給,釋放潛在需求,沉著應對市場短期波動,保障經濟運行不滑出合理區間,讓市場吃了“定心丸”,成為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
去年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范圍內,廣義貨幣M2增長13.6%,符合調控要求。
在保持總量政策穩定的同時,積極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優化財政支出,整合壓縮專項轉移支付。中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一般性支出壓減5%,各地也壓減一般性支出,騰出的資金用于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對小微企業實行稅收優惠,6OO多萬戶企業受益。通過審計,摸清全國政府性債務底數。加強金融監管和流動性管理,保持金融穩健運行。
三是注重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針對阻礙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我們注重精準發力,運用市場手段和差別化政策,在優化結構中穩增長,在創新驅動中促轉型,推動提質增效升級,為長遠發展鋪路搭橋。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支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完成1.5萬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新解決農村6300多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全國森林覆蓋率上升到21.6%。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服務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第四代移動通信正式商用。積極化解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推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能源消耗強度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3.5%、2.9%。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如期完工。推進地下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油氣和電力(行情 專區)輸配網絡。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22.3%。加強民航、水運、信息、郵政網絡建設,鐵路、高速公路(行情 專區)運營里程均超過10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1萬公里,居世界首位。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全社會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知識、技術創新等工程。超級計算、智能機器人、超級雜交稻等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四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竭誠盡力,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制度建設,兜住民生底線,推動社會事業發展。
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應屆高校畢業生絕大部分實現就業。加強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援助。
推進養老保險、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3.1%和17.7%,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10%。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萬套,基本建成540萬套,上千萬住房困難群眾喬遷新居。
推進教育發展和改革。啟動教育扶貧工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00萬孩子。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上年增長8.5%。
深化醫藥(行情 專區)衛生體制改革?;踞t保總體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藥物制度覆蓋80%以上村衛生室。28個省份開展大病醫療保險(放心保)試點。啟動疾病應急救助試點。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農村免費孕前檢查使600萬個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