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躍春:12條跨區(qū)輸電通道主要是從陜西、寧夏、山西、內蒙、遼寧等地輸往京津冀和長三角等負荷中心的遠距離輸電線路,此外還有淮南至江蘇、云南至浙江。上述12條線路中,除新建11條輸電通道外,另外一個是電廠原本送東北電網的通道,現(xiàn)在轉接到華北側,這條線路是現(xiàn)成的,只是改變了轉接方向。
需要說明的是,特高壓項目和大氣污染防治輸電通道并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除了這12條特高壓線路之外,還有一些特高壓項目并不包括在里面。比如在甘肅規(guī)劃研究的酒泉送湖南與隴東送江西兩條特高壓,以及新疆三條特高壓,分別為目前已經建成的哈密南-鄭州和規(guī)劃中的準東、伊犁兩條通道。除了西北地區(qū)之外,西南也有幾條水電外送通道在規(guī)劃建設中。
我國水電資源主要在西南部,煤炭資源在西北部、山西、內蒙古等地,風電、光電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qū),負荷集中在中東部。風電行業(yè)監(jiān)測情況發(fā)布會明確指出,將對擬規(guī)劃建設的12條大氣污染防治通道開展風電消納論證,表明國家將在煤炭資源集中的地方建設大型高效的火電,一方面有效緩解日益繁重的交通運輸壓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好特高壓通道,實現(xiàn)新能源和火電一起打捆外送,把能源布局的優(yōu)化、大氣治理和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有機結合起來。
“棄風限電仍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記者:從棄風情況看,2013年全國棄風電量162.31億千瓦時。其中,河北、蒙西、蒙東、吉林、甘肅五地棄風電量最多。顯然,風電消納問題仍集中在“三北”地區(qū)。
易躍春:是這樣,在近幾年風電裝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2013年利用小時比2012年提升了115小時,說明棄風情況在逐步好轉,但東北地區(qū)棄風問題在全國仍是最嚴重的。
東北地區(qū)自身電源結構對可再生能源發(fā)展不是很有利。以火電為主,供熱機組和自備電廠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這種情況下,電網的調峰空間比較有限。另外,
東北地區(qū)是否建設特高壓項目,取決于東北的能源資源條件以及國家整個能源戰(zhàn)略對東北地區(qū)的定位,是自給自足還是作為送端電網,須進一步研究。
從目前棄風情況來看,東北風電限電問題可以通過加大東三省網際之間潮流交換等方式來緩解。因為風能資源越分散,風電場群出力的同時率就越低,對消納越有利。此外,未來應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以及在冬季采取風電供熱等方式,提高地區(qū)電網消納風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