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廈門觀音山,一臺100千瓦的海洋波浪能發電機正在做下水前的最后準備。這臺發電機是由當地一民營科技企業自主研發設計的。當下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海洋發電,福建也已加入到這場競賽中來。無論是波浪能、潮汐能、溫度差能還是海流能,清潔環保的海洋能的開發,對能源需求越來越強的福建來說都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據科學勘察結果,中國沿海可開發的潮汐電站壩址為424個,浙江和福建沿海數量最多。這是福建先天的優勢。海洋能尤其是中小規模海洋能,是解決我國沿海特別是海島無電地區能源短缺的潛在力量。福建海島眾多,若能“就地取材”,好處不言而喻。
國家“十二五”規劃做出了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明確提出要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而海洋能是典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久的將來,隨著國家相關支持政策的推廣以及分布式能源模式的發展,海洋能將有更多的發展機遇。這是可以預期的政策利好。
千呼萬喚眾人盼,但海洋能至今沒被利用好。瓶頸主要有兩個。一是經濟效益差,成本高。目前全球海洋發電技術的成本都在1.5元/千瓦時以上,要在中國實現大規模產業化不太可能。目前雖已有一些海洋發電技術開始商業化,但降低成本仍然是全球業界都在尋求解決之道的難題。二是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有攻克,投資風險高。雖然國家相關部委出臺《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都有一定金額投入海洋能領域,但一般企業攻關的實驗成果,難以達到經費申請的要求,往往需要企業先冒著風險自掏腰包。
不過事情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海洋能的開發雖難,但技術攻關過程也將促進和帶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安裝、智能電網等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近日,福建省印發了《2014年福建省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年內要完成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項目投資7.6億元。海洋發電這個巨大的“餡餅”,如今雖然看得見,但下一步我們要想辦法吃得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