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走得并不容易。從事故頻發、惡性競爭到價格大跌、產能過剩,從兼并整合、技術升級到政策扶持、行業回暖,短短幾年時間,風電設備行業經歷了一系列“過山車”,雖說經歷了迷茫與陣痛,但卻也是行業不斷走上健康發展軌道的某種縮影。
“繼去年下半年行業開始回暖后,今年風電裝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各大風電投資商排定的2014 年年度建設規模總量接近2500 萬千瓦, 實際裝機可能達到2200 萬千瓦, 這是目前業內普遍形成共識的規模, 較2013 年裝機規模增長40%~50%。”明陽風電董事局主席張傳衛如是說。2013 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約1600 萬千瓦,今年國家規劃裝機1800 萬千瓦,在棄風限電改善和補貼到位的背景下,實際結果可能會遠超預期。
“2012 年,風電設備造價一度跌到3000 多元/ 千瓦,這種價格水平下,設備企業很難保證基本的服務以及質量。目前,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與淘汰,風電設備的價格已經回到了一個設備制造商與運營商都可以接受的水平。”陳軍表示,國內的風電企業整合雖未完成,但是風電設備的價格應該不會再出現惡性競爭狀況。
從2006 年國家出臺風電標桿電價以來,我國風電行業呈現快速增長的局面。同時,風機消納問題逐漸困擾整個行業,從而造成風電并網率大幅度降低。
而在2013 年,由于大通道線路建成及風電運營商的裝機結構性轉移,造成風電并網率出現大幅度回升的趨勢,從而促使運營商率先復蘇。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統計,2009 年,我國從事風電機組制造的企業超過80家,年產能達4000 萬千瓦,而國內市場當時的年需求大約為2000 萬千瓦。惡性競爭使2011 年風機投標均價跌至3600 元/ 千瓦,許多制造企業面臨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