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云飛揚”,張家口壩上,藍天,白云,風葉轉動。質樸的當地人曾經自嘲“喝西北風”的地方,如今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風電和新能源發展已然成為一種方向。
昔日“荒山坡”變“風車之鄉”
從野狐嶺北望,壩頭之上,一排排銀色“風車巨陣”槳葉勁舞;毗鄰內蒙古的壩上草原,千里布陣,百里為營,蔚為壯觀。
從張北縣城向西,這樣的風景隨處可見,山脊上遍布通體白色的風機,長度約二三十米、近似三菱形的扇葉在風的推動下,不停旋轉,在離地面80多米的高空,3只修長的“手臂”在風中有條不紊地轉動,悠閑自在。
在張北縣的壩頭風電廠,臨近風機卻發現,原來遠觀時支撐風機輕盈轉動的“苗條”立柱竟然是數人難以合抱的龐然大物,總高近70米,3只風葉各長約40米,和站立在它面前的人相比,已然是龐然大物。
“我們一共有133臺風機。”壩頭風電廠生產部副主任趙磊指著和他朝夕相伴的風機說,48平方公里的壩頭風電場,算不上特大型的風電廠,但是規模也不小,一期工程安裝了66臺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二期工程共安裝67臺。“一般風速3米/秒(風力相當于2級左右)就能并網發電,12米/秒(風力相當于6級左右)就能滿負荷發電,不過,風也不是越大越好,20米/秒(風力相當于9級左右)以上就不能發電了。”
風電落戶張北,緣于這片土地的獨特資源稟賦。這里,是河北省日照條件最好的縣之一,年平均日照時數2897.8小時,壩上地區年平均有效風速時間在6000小時以上,風勢強勁風速均勻且無破壞性,是全國少有的風能富集區。據測算,張家口風能資源儲量達2000萬千瓦以上,可開發量達1170萬千瓦以上,占河北省風資源的71%,而張家口本就是西電東送的通道,境內超高壓線路縱橫交錯,為風電送出創造了便利。
過去,西北風從壩上吹過,帶來的是黃沙與荒蕪;而新能源,則讓人們看到了風的價值,并從中找到了曙光。
從2002年開始,張家口就組織實施了“共產黨員先鋒林”工程,拉開了市區“增綠添彩”工程的序幕,也是從那時起,風力發電也成為這里的“綠色產業”,昔日的“荒山坡”終于披上了鮮艷的綠裝。全國各地的戰略投資商也看到了風電產業的發展前景,大唐、國華、中節能等30多家大型風電企業紛紛搶灘這個風電資源富集地區。
如今的張北草原上,一碧如洗的藍天之下,一座座潔白的風機躍入眼簾已然成為象征。
綠色風電有望改變“一煤獨大”
“那么簡單的風車,怎么能發電呢?”“現在很多霧霾天,這樣的發電一點煙也沒有,又干凈又環保。”……5月29日,張北縣大河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們帶著好奇參觀風、光、儲是如何“變”出電來讓家家戶戶“亮”起來的。
面對孩子們對風電的好奇,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綜合管理中心副主任梁立新說,其實風機就是將風能通過風機轉動轉化為動能,風機里面有個齒輪,經過齒輪運動增速,機械能最終轉化為電能,再通過輸電線進入變壓器,將電壓升高到220千伏后,就可以接入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了。“以前霧霾沒有那么嚴重,人們也沒指望風電馬上起到大作用,去年開始,我們這里接待了一撥又一撥的參觀者,大家都希望這個試驗田能盡快推廣。”梁立新說,風電最大的特點就是綠色、可再生,風電場建成后,風電機組每年可為電網提供可再生的電能,每年節約的標煤相應可減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等多種有害氣體和廢氣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