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通行的標準——歌美颯一語道破我國風電運維市場混戰的原因。
然而,問題貌似不是缺少一個標準這么簡單。一位國有風電公司的運維業務負責人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國產風機普遍存在風機質量參差不齊,風場運維人員技術較差等問題。而且,風電場業主往往只要保持風機運行就萬事大吉,較少注意到維護和保養。這就為未來風機運行埋下了隱患。為了搶占市場,從事運維業務的公司都把檢修和維護的價格壓的比較低,且沒有價格標準和質量標準。
維斯塔斯(中國)服務總監曾思萌表示,在中國,風電還屬于新興的工業領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運維評價指標。從目前的實踐來看,中國的企業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做,最終的標準可能要通過多方談判來完成。
走在風電運維市場前列的公司選擇通過“洋認證”來增強競爭力。金風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天源科創風電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并獲得德國TUV NORD風電運維服務能力評估,成為國內首家獲得該認證的風機運維服務企業。
標準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了運維業務的開展。一位第三方運維公司總裁表示,運維業亟需一個評價標準體系,行業要達成起碼的共識,才能給業主算清賬,告訴他們選擇哪種運維方式更劃算,收益更大。而目前,很多業主都不清楚專業運維團隊的重要性,或者憑借財大氣粗養著一批自己的運維團隊,慢慢地就形成了技術不夠先進、人員卻臃腫的“救火”式運維團隊,只有風機壞了才換一換零件或者大修一下,卻忽視了長期運維規劃。
另外,清晰運維標準的缺失也會導致風機的提前老化,提高了運維費用,對風電場的盈利能力提出挑戰。硬幣的另一面是,運維標準缺失導致的風場盈利能力減弱,會促使風場業主反思當前的運維模式,最終會催生運維標準的成熟。
建立標準需要一個過程,而風電市場規模的擴大會加速標準的建立。分久必合,處在混戰中的風電運維市場定會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制定出通行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