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本部的運行技術中心,偌大的“云平臺”顯示屏上,即使是遠在美國運行的該公司風力發電機組也可實時監測。
“風機一旦出問題,響應速度只要幾分鐘。依托強大的云平臺實時數據,馬上組織專家在線會診,服務人員也可迅速趕往現場。”副總經理褚景春告訴記者,聯合動力之所以從風機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延伸,是因為“造風機的對產品最了解,運行維護服務由我們來做最合適。”
“最合適”的背后蘊藏的是風電運維服務市場的巨大商機。以每臺風機每年運維費用10萬元計,全國目前六七萬臺風機就是近百億元的市場。
中國風電行業經過七八年大起大落的發展,裝機規模已是世界第一,開始進入“洗牌”后的健康快速發展期。褚景春估算,以每年新增1800萬千瓦即1000多臺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全國風機規模將翻一番,運維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
其母公司國電科環集團的董事長陽光這樣解釋聯合動力轉型的動力:“風電整機制造業在充分競爭后利潤越來越薄,必須向制造服務業轉型,由價格競爭轉向技術、質量和服務等綜合實力的競爭,拓展增值服務,才能實現企業的持續盈利。”
“最合適”的背后靠的是實力。聯合動力已具備年調試3000臺、維護5000臺風機的能力,目前運維著200多個風場,其提供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涵蓋從風場資源勘測、設計、施工到風機制造、裝配、維修、運營的全過程。聯合動力的服務已占據國內市場十分之一份額。
聯合動力人自豪地稱,他們能為業主提供從風機第一個零件的誕生,到整機服役滿20年退休的全過程“保姆式”服務。
面對運維市場的巨大商機,風機制造商、風場開發商和第三方企業都想分一杯羹。褚景春認為,聯合動力的優勢不僅在于熟悉設備性能,更在于提供的是高效率和高科技的服務。
該公司目前擁有一支1000多人的專業服務隊伍,小伙子李均森是其中一員,見到記者時曬得黝黑的他剛從西藏那曲風場回來。“最大的挑戰是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還要爬上80米高的塔筒去調試。”李均森說。
這支隊伍的服務范圍,涵蓋風電海拔制高點4700米到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地區,能維護低風速風機、高海拔風機、海上風機等各種主流機型。此外,覆蓋全國的三級庫房設置實現了配件供應的“零距離”。
高效率服務有賴于高科技支撐。褚景春介紹,聯合動力自創的云平臺系統,突破了傳統風場人員盯守的運行管理模式,可實現遠程智能調度和自動化控制,大幅降低業主運營成本,提高人員和設備效率。
“無人值守是風電服務的發展方向,風機的附加值更高,產品和服務都會賣得更好。”國電科環集團總經理費智進一步分析,未來的風電服務趨勢還包括生產制造和運維的一體化,“私人定制”服務的差異化,商業模式的金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