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14-07-23 來源:央廣網 瀏覽數:576
央廣網北京7月22日消息(記者郭淼)走進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聯合動力”)北京本部的運行技術中心,大大的云平臺顯示屏上,只要一點鼠標,就可以看見全國各地的聯合動力機組運行情況,一旦出現問題,馬上可以在線進行專家會診,現場服務人員迅速解決問題。整個響應速度不會超過幾分鐘,迅速利落得讓人驚嘆。而這,只是聯合動力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的一個縮影。
國電聯合動力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麾下從事風電設備制造的新能源企業。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聯合動力赤峰基地考察時對“聯合動力”一詞進行了巧解:“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要靠動力,聯合動力代表著清潔動力和其它動力的混合,提供的是綠色和可再生能源,這是未來發展方向。要聯合國內和國際,形成綠色發展的聯合動力。”從單一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到提供系統化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的行業領先企業,聯合動力轉型升級的綠色動力正越來越強勁。
從設備制造商到風電領域“開拓者”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知識經濟發展以及信息通信技術廣泛應用的大背景下,服務業與制造業不斷融合滲透,制造業服務化趨勢愈發明顯,并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產業升級的主要驅動力量。從成立起便一直保持高速發展態勢的聯合動力,也正醞釀一場成為風電領域“開拓者”的轉型。
2007年6月,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下,聯合動力應勢誕生。從2007到2012年,聯合動力僅用了5年時間便從一個風電初學者晉升為全國新增裝機容量亞軍。從跟隨到引領,聯合動力成為風電制造業發展速度最快的企業。面對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的嚴峻挑戰,如何繼續保持所屬風機制造產業這個“聯合動力”速度?
新形勢下,國電集團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以“做強主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強化管理、提高質量,優化資產、防范風險,加強黨建、創建和諧”這五篇文章為戰略主線,實現質量轉型、效益轉型、創新轉型、可持續轉型,打造效益國電、綠色國電、創新國電、廉潔國電、幸福國電。這為聯合動力加快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心針。從簡單的產品提供者轉變成為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提供商,聯合動力開始改變經營模式,實施戰略轉型,力圖打造成為“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從風機第一個零件的誕生,到整機服役滿20年退休,每一步都有聯合動力的精心呵護。客戶只考慮使用,全部過程我來操心”。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褚景春說,這意味著滿足風電運營商提出的各種需求,甚至可以根據風場環境的不同,為每位風電運營商提供專屬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以達到風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風電運營商的效益最大化。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整合了風電產業全過程服務業務,涵蓋風電場風資源勘測、設計、施工建設、風機零部件制造、整機裝配、風機維護維修、風電場運營等全過程。
“五維空間”打造高效服務
李均森是聯合動力負責調試的員工,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已經參與過13個項目,算得上風電調試的“老專家”了。從西藏那曲風場回來,原本皮膚白皙的他被高原陽光曬成了古銅色,腳上還生了好多凍瘡。“日曬還有酷寒這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挑戰是在4700米的超高海拔還要爬80米高的塔筒。”李均森他們光是適應高原反應就大概花了快一周的時間。從4700米的風電海拔制高點,到零下四十攝氏度的極寒地區,從低風速風機、高海拔風機,到海上風機,許許多多“李均森”們守護著近300億元的新能源設備資產的安全穩定運行。
他們都來自聯合動力2011年率先成立的專業化運維服務全資子公司——北京國電思達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思達公司”)。思達公司力求通過專業運營手段、現代信息技術,為風電運營商提供高品質、涵蓋風電機組全生命周期的風電服務。經過近四年的努力,思達公司現已形成了一支1000余人的專業化服務隊伍,承擔安裝調試和服務的項目超過200個,風機吊裝超過5700臺,并網運行機組超過5300臺,服務運維總風電裝機容量超過800萬千瓦。粗略計算,如果將這個團隊調試過的每一臺風機連在一起,總長將達到近40萬米,僅巡查一遍,就相當于攀登珠穆朗瑪峰45次。
由于我國風場分布區域廣泛,聯合動力基于區域差異化制定了由經度、緯度、海拔、時間、能量轉換組成的“五維空間”個性化服務戰略體系,天津國電潔能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新說:“在多年的合作中,他們可以做到24小時內制定解決方案,48小時內完成故障處理,72小時故障閉環;使風電運營商的效益最大化。”
以聯合動力首創使用的“云平臺”系統來說,技術專家可以借助云平臺實現對機組運行情況進行遠程診斷和日常維護指導等服務。當機組出現故障,系統自動調出該風機的全部運行數據、故障信息等,經過分析、計算后向現場發出解決方案,這整個過程僅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它突破了傳統風電場運行管理模式,可以真正實現風電場智能調度和自動化控制,用智能數據信息管理風場,大大降低風場的運營成本,提高人員和設備效率。對于較難處理的故障,聯合動力“故障診斷專家團隊”進行“專家會診”。專家團隊由從事風機設計研發、運維的資深技術人員組成,涵蓋整機研發、電氣系統、機械及傳動系統、控制系統、葉片等專業,對已發生的故障可迅速準確給出處理方案,減少故障時間,提高發電量。
按照聯合動力的大膽設想,“云平臺”運維系統將實現移動終端的有權限接入,實現在全球各地隨時對疑難故障進行判斷和處理。“通過風電技術與現代信息化科技的融合,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聯合動力都能提供及時高效的運維服務。”李均森期待著。
科技引領打造“王牌”風機
風電技術研發能力是聯合動力轉型的核心,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作為行業內擁有專利最多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來說,聯合動力在風電技術科技研發方面的實力不容小覷。近200人的研發人員隊伍,占本部總人數的45%,擁有風電設備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潮汐海洋能發電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已承擔國家973課題3項、863項目2項,擁有專利524項,獲得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項重量級獎項。
隨著中國風電發展逐漸進入相對平穩、成熟的階段,低風速、高海拔、海上風機等特殊化要求越來越多。聯合動力高水平的研發團隊為風電運營商提供了風電解決方案一攬子服務。從風資源勘測及選址、風資源數據分析到機型設計,聯合動力技術團隊全面量身打造出完全適合該風場的機型,確保風電運營商投資效益最大化。在山西某風電場項目中,聯合動力微觀選址工程師配合設計院在對原平風電場88個機組機點位作了認真細致的復核,在現場確認每個機位的地形、障礙物,核對各機位風況參數,對16個安全超標和11個風資源不好的機位作了調整,最大程度地保障機組安全和發電量提升。
目前,從1.5兆瓦、2兆瓦、3兆瓦到6兆瓦四個產品平臺,前三類機組產品已經全部量產,聯合動力陸續推出了多款成熟的“王牌”機型,涵蓋各類型風場,業內口碑極佳。最受市場歡迎的是超低風速領域的1.5MW-97和2MW-115兩個“王牌”機型,均為同系列機組中掃風面積最大的風機,發電量遠遠超過同系列其它機型。聯合動力1.5MW-97超低風速機組卓越性能可將風機適用風速降到5.5米/秒、2MW-115機組降到5.3米/秒,從而使占我國風資源30%的超低風速地區也具備可開發價值。在國電電力云南大風丫口風電場,聯合動力高海拔1.5兆瓦82米葉輪機組的整體運行數據也印證了聯合動力的技術實力。該項目2011年12月18日并網運行,報告顯示“2012年度,機位A18號機組年發電量近694千瓦時,可利用率99.3%,可利用小時數達到4626小時。”
針對海拔高地區氣壓低、日照強度高、雷暴多發、空氣密度極低、溫差幅度較大等特殊地理環境,聯合動力對風機的冷卻系統、電氣設備、控制系統、葉片翼型等進行了定制化設計,推出了超高海拔機型。今年4月,西藏那曲風場首批5臺1.5兆瓦超高海拔風電機組全部并網發電,巍然屹立于海拔4600米的“世界屋脊”,實現了西藏高原大型風電設備“零”的突破,風電自此覆蓋了我國各個省區。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開發大型陸上風電機組與海上風電機組,聯合動力自主研發了國內首臺單機容量最大且掃風面積最大的6MW風電機組。該機組已于2013年4月實現滿發,其風輪直徑達到136米,發電性能卓越。目前,聯合動力以國際一流海上風電服務企業為目標,正在進行海上風電維護服務團隊的培養以及海上風電工程服務作業企業標準的制定。
前不久,在聯合動力成立7周年之際,公司自主研發的風電機組獲得了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頒發的“2014年度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具投資價值的領先技術藍天獎”。截至目前,聯合動力已經為近180個風電運營商提供風電解決方案,所有運行項目已累計為社會貢獻超過4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接近于北京市2013年全年社會總用電量的一半,與燃煤電廠相比,這一發電量相當于節約標準煤近1600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4千萬噸。
聯合動力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的轉型為廣大風電運營商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多的是增值服務。聯合動力副總經理鐘震介紹:目前有近千人的運維團隊和24小時“云平臺”系統保證風機全天候運維,同時近200個涵蓋三級庫房的備件體系以及風電場資產管理系統都是風電運營商效益的最好保證。
面對前景廣闊的風電市場,聯合動力將在轉型之路上繼續跋涉前行,成為國內領先、全球最具影響力之一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引領風電行業進入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延伸閱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news/show.php?itemid=21613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