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能源結構的出路在于實行能源多元化、清潔化發展——
高大“風車”轉起發電,清潔能源多元發展
緊鄰巢湖南岸,位于槐林鎮境內的山坡上,33臺旋轉的“大風車”自北向南,分布在呈“川”字形的三座山頂上。這可不是普通的風車,它們是巢湖觀湖風電場一期項目的建設內容,總裝機容量49.5兆瓦,采用33臺1.5兆瓦93米低風速智能風機,去年12月底正式并網發電。
據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巢湖觀湖風電場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總裝機容量約350兆瓦,共分四期建設,分別選址在巢湖市槐林鎮、散兵鎮、壩鎮和蘇灣鎮等地。一期建成后,每年可節約標煤3.2萬噸,節水3.17萬噸。二期項目位于巢湖市槐林鎮及相鄰的散兵鎮境內的幾座山坡上,去年9月獲得省發改委核準,預計今年10月底完成33臺風機吊裝,開始并網發電。
“巢湖觀湖風電場項目是合肥市首個建成的風電項目,它不僅填補了合肥風力發電的空白,還能結合大電網供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巢湖地區的用電負荷壓力,推動當地經濟和綠色清潔能源發展。此外,這還讓我省廣大低風速區域的有效開發變成可能。 ”省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我省新能源發展從無到有,逐步壯大,能源清潔多元發展持續推進。截至6月底,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423萬千瓦,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一批批項目紛紛建成“上馬”。天然氣利用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上半年天然氣消費1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4.5%。今年以來,我省建成淮北、銅陵等6座天然氣儲氣站;天然氣江南聯絡線、江南集中區支線完成管道敷設200公里;安慶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配套成品油管道累計建成450公里;開工建設天然氣黃山支線。
搭建平臺創新交易模式,步入大幅減排之路
今年4月28日,我省電力直接交易平臺正式上線,這是國內首個正式投入運營的直接交易平臺。當天,全省共有神皖集團等18家發電企業,與銅陵有色等5家電力用戶通過交易平臺開展了直接交易,達成交易電量52億千瓦時。
“電力直接交易試點,實現了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的自主協商交易電價,屬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方式,是對電價形成機制改革的有益探索。”省能源局電力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實踐表明,這對節能減排也有促進作用。 “電力用戶更加注重用電負荷均衡性和計劃性,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降低了電能消耗,促進了節能減排。電網企業用電計劃性準確率提高,降低供電損耗,也實現了節能減排。 ”
除了創新交易模式,推進能源體制機制改革,今年以來,我省電力行業脫硝工作也大幅推進。目前,我省除循環流化床鍋爐以外的30萬千瓦以上燃煤機組均完成脫硝設施建設,提前完成了目標任務。
“我們還鼓勵發電量計劃指標轉讓,將已經關停機組和單機容量20萬千瓦以下各類火電機組的年度發電量計劃指標轉讓給省內大容量、低能耗、低排放的機組代發。 ”省能源局有關人士說,上半年,以大代小發電量21億千瓦時,節約標煤9.2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942噸,減排二氧化碳23.9萬噸。我省供電煤耗由去年末的312克/千瓦時下降到305克/千瓦時,居全國前列。
念好“真經”引得來推得動,爭取新一輪發展主動權
“新能源示范城市(產業園區),意指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達到較高比例或較大利用規模的城市(產業園區)。 ”省能源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我省合肥市、亳州市獲批創建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獲批創建國家新能源應用示范產業園區。依照規劃目標,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在城市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蕪湖達到6.5%、合肥6.6%、亳州16.7%、馬鞍山示范園區9.4%。
今年以來,我省抓住國家調整能源結構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項目和投資支持。國家發改委下達我省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201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31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3.4億元。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宣城電廠二期(66萬千瓦)、淮南平圩電廠三期1000千伏送出工程獲得國家核準。龍源宿州埇橋香山、華能安慶懷寧龍池等12個風電項目列入國家“十二五”第四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
“念好真經,爭得來還得推得動,下半年我們要繼續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制定我省煤炭消費總量中長期控制指標,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省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