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電價的下調將比業內預期提前來到了。一方面隨著近兩年來市場調整的結果,風電設備的價格已經明顯下降,風電投資成本隨之降低。另一方面我國風電并網裝機規模不斷擴大,每年產生的巨額補貼需求,已對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形成壓力。有關部門認為風電電價到了該調整的階段。
9月11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召開陸上風電價格座談會,對風電標桿電價調整方案征求意見,與會者有發電集團、地方物價局。調價初步方案是:將四類風能資源區標桿電價從0.51、0.54、0.58、0.61元/千瓦時,調整為0.47、0.5、0.54、0.59元/千瓦時。在此調整基礎上,將福建、云南、山西三省由0.59調低到0.54元/千瓦時;將吉林、黑龍江省統一調整為0.54元/千瓦時。本次電價調整只適用于2015年6月30日之后投產的風電項目,在此之前核準、并網項目標桿電價不變。在此之前,在2009年7月風電上網標桿電價公布之后,風電經過一輪躍進,上網電價始終沒有下調。
針對此方案,五大集團均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變動太大,降低投資積極性;參會部分省物價局人士也表示反對。
反對聲音的出現是必然的,電價直接反映風電項目帶來的收益,目前普遍認為風電資源不穩定,棄風限電問題還沒有解決,如果在電力收益上再打折扣,將影響投資者對于風電開發的信心和熱情。另一方面,現在風電開發商壓制造企業貨款比較嚴重,所以這些企業的財務費用相對較低,使得其盈利能力看上去較好,這種現象不是長久的。而且現在風電機組的價格處于低位,大部分制造企業處于虧損邊緣,電價下調的影響會層層傳遞,逐漸滲透到行業每個環節。價格和成本的壓力還會拖垮一些經過了轉折期正在盈虧邊緣掙扎的企業,無論是投資商還是設備制造商。
但是長期來看,風電上網電價逐漸走低是必然趨勢,換句話說,該來的總會來,只是早晚問題。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家發改委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繼續進行資源性產品等價格改革,其中就將“適時調整風電上網價格”放在首位。國家能源局還提出,通過制訂、完善并實施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全額保障性收購等管理辦法,逐步降低風電成本,在2020年前實現與火電平價。國家有關部門對于風電的態度還是大力扶持的,2020年風電的規劃發展目標仍然是2億千瓦,甚至還在討論提高到更大的2億5千萬千瓦。未來風電行業更好更快發展的趨勢不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政策的出臺到執行,中間將會有半年到一年左右的過渡期,在這期間完成的風電項目將會按調價前的電價上網。未來抓住最后的電價優勢,投資商必然會趕在政策實施之前加快項目建設和并網速度,帶動整機和零部件產品出廠量和價格的提高,但是下半年就會出現一個空檔期,所以明年對風電開發商和設備制造商來說會喜憂參半。
我們還是希望調整的期限再延長些,幅度再小些,給風電企業一個緩沖與準備時間,避免大起大落現象再次發生。無論如何,這次電價的波動都對風電行業的相關企業提出了挑戰,更創造了機遇。但是無論是投資商還是設備制造商,成本利潤的平衡都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如何降低成本又保持質量的優良,放眼長遠,保證企業的長久運營,從而促進風電行業健康可持續的興盛下去,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