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階段的華銳在失速擴張時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只做風機整機,產品單一風險集中,而這塊的毛利率后來被壓縮至極低。華銳雖然曾明確提出進行風電產業的擴張,拉長產業鏈,向上進行供應鏈的延伸擴展,向下投資風場,橫向涉入其它風電領域。但這個轉換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華銳也設了投資公司,想建全產業鏈,尋找合適項目,但目前為止沒有有效的投資項目。“華銳在擴張過程中壞了很多規矩,如為搶訂單華銳把二年質保期延長到五年,再延長到八年,20年。”同行人士稱,降價主導者也是華銳。
風電行業在2011年步入拐點。抱殘守缺、保守經營是很多同行的保身之策。但華銳創始人、董事長,被冠以“激進派”、“冒險家”之稱的韓俊良卻在這時選擇擴大員工規模和基地建設,在兩海戰略(海上風電和海外市場)上孤注一擲。
華銳風電前任董事長尉文淵認為,在國內市場過度競爭的狀況之下,海外有些空間,銷售價格也不錯,發展華銳國際業務的戰略選擇是對的。但是,成為老大的誘惑讓彼時的華銳步子邁得太大,華銳定下海外戰略后迅速在幾大洲鋪開攤子,而不是聚焦在某些重點領域和市場進行開發,此舉不僅耗費極大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把未經試驗的模式多點布局也大大增加了風險。
2013年的華銳風電已經無法邊修復邊發展。這時,軍人出身、善于資本運作的救火隊長尉文淵被推向臺前。他大刀闊斧壓縮了華銳的海外業務,選擇有發展前景的、華銳有一定競爭力的重點區域,并逐漸把經營模式清晰化,在亞洲市場以印度為重點,在歐洲市場重點定位東歐,在南美、非洲市場定位巴西和南非,其它地方有所為有所不為,或關或整合。
然而,既有投資已造成大量固定資產折舊。更大的壓力來自內部,有內部人士稱,華銳的重要崗位大都由韓俊良在大連重工的老部下擔任,這些人對韓言聽計從,雖然韓俊良已離開董事長之位但仍能影響華銳的大小事務。在過去幾年的高速成長中,華銳已形成巨大慣性,換屆則意味著對過去的管理體系進行評價和調整,會牽扯到很多人和事,尉文淵在任8個月便在董事會上憤然辭職。
“如果尉文淵早一年入主華銳,說不定華銳今天不會面臨如此困局。”張軍甚至對這家公司未來做出預測,“華銳最終的命運應該是清資破產然后重組,如果不把現在的債權債務剝離,這個企業肯定會爛到底,如果通過破產法保護好,或許還能夠延續企業生命。”
當然,作為風電行業人士他并不希望這種預測成真。在他看來,如果華銳大船沉沒,傷害的將是整個供應鏈和合作的開發商,尤其國外開發商會對國內企業信任度下降,對國內組件廠、出保入保等提出更加嚴苛要求,這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