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在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全球風能理事會、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辦,中國、英國、德國、丹麥、法國、荷蘭等國400多家企業代表參加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開幕式上,內蒙古電力調通中心因在風電并網運行控制領域做出的突出成績,獲“中國風電發展杰出貢獻獎”。
內蒙古西部是我國可再生清潔能源發電發展最迅猛的地區。目前,內蒙古電網風電裝機1139.621萬千瓦,居全國各省第一,光伏裝機134.925萬千瓦。面對比較嚴峻的“棄風”問題,內蒙古電力調通中心通過自主創新、交流合作和開拓國際視野,連續多年接納風電容量全國第一,并取得多項引領行業發展的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風電運行控制成果。
早在2008年,如何高效利用豐富的風能資源,并保證電網運行安全,就已經成為調通中心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他們采用產學研結合等方式,分別與內蒙古氣象局、清華大學等單位合作,努力探索實踐風電“可觀、可控、可預測”的目標。通過對風電數據與傳統模型的差異分析和技術試驗,確定了“數采獨立、應用集成”的風電系統建設原則,巧妙規避了大容量非同構數據整合擴容和功能拓展的數據衍生問題,解決了數據傳輸的瓶頸約束,開發研制了集成多種傳輸文件類型和時間制式的“風電綜合通信管理終端”,利用風電負荷快速響應、火電調節區間固定的特點,開發了風火協調的綜合自動發電控制功能模塊,為最大限度接納風電、保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
與此同時,調通中心放寬視野,積極開展國際交流,結合豐富的電網運行經驗,利用參與科技部863及重大支撐項目、世界銀行贈款項目等機會,與國內外科研單位及院校合作,并將取得的技術創新成果應用到電網運行實際工作中。
2011年,公司副總工程師、調通中心主任王小海隨同國家代表團出訪歐洲,參加中英海上風電研討會,利用考察收獲,指導了風電分級控制的模式研究,并應用于包頭地調風電監控系統建設中。2013年,該中心總工程師朱長勝赴美參加可再生能源(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功率預測研討會。2014年,該中心副主任侯佑華赴美參加美國波動電源委員會年度會議(UVIG),其中內蒙古風電運行控制技術路線受到高度認可,并要求在2015年會議上作專題發言,標志著蒙西電網風電控制應用技術已進入世界前列。該中心系統運行處處長張紅光作為原電監會組織的中國與歐盟風電交流中方專家,參與相關技術交流,在國際舞臺展現了內蒙古風電運行控制的技術風采。
他們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借力世界銀行贈款項目“短期風電功率預報結果分析評估”,進行了多套算法校驗的風電功率預測應用,相關工作得到世界銀行資深電力專家諾丁先生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在成功完成世行第一批贈款項目后,世行主動提出安排第二批贈款項目。結合從丹麥DONG能源公司學習的儲熱技術,與清華大學等單位合作實施國家科技部重大支撐項目,開展儲熱與風電運行協調運行技術應用研究。學習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先進經驗,開展風電功率超短期預測與短期預測結合,以進一步提高功率預測精度。內蒙古電網風電調度系統得到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度評價,認為其系統構架及豐富的風電運行數據超前于美國。
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電力公司調通中心在風電并網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特別在風電信息采集模式和通信規約標準、與數值天氣預報結合的功率預測算法、風火協調優化的AGC控制策略和算法以及基于風電機組實測數據的棄風電量統計方法等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先后獲得5項專利。
2013年,在全年供電負荷沒有增長、確保電網安全前提下,蒙西電網創造了高比例風電接納記錄,全年風電發電量219.77億千瓦時,占全網發電量11.1%;風電最大發電負荷710萬千瓦,占全網發電負荷30%;風電利用小時數2188小時,同比增加204小時,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多數風電企業獲得盈利,各界反響良好,其中龍源內蒙古風電公司2013年發電量完成20.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9.26%;大唐國際內蒙古風電公司2013年發電量完成6.2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