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電價問題也是近年來爭論不休的主題之一,在限電問題仍較嚴重、CDM收益大幅縮水、設備和零部件制造企業過度犧牲盈利換取市場份額等問題尚未解決時貿然下調風電電價,勢必造成風電投資意愿減弱,并直接影響風電市場容量的穩步增長,有關部門應保持穩定的上網電價水平,鼓勵風電投資積極性。
同時,有業內人士稱,國家需重視風電消納問題,多重舉措緩解限電。
國家需加強風電開發規劃與電網規劃的協調,銜接好風電項目開發與配套電網建設,明確電網企業的責任,充分調動電網的積極性,確保風電項目與配套電網同步投產,打通局部地區送出瓶頸,保障風電項目的順利并網運行。
另外,在風電集中開發地區通過優化各類發電機組的協調運行、發揮跨區電網錯峰調峰作用等方式,提高電力系統的整體調節能力,滿足大規模風電并網運行的需要。
“無論如何,國家的支持只是風電發展的一個方面,要想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自身的修煉是關鍵。從企業來說要抓緊技術研發:必須努力掌握核心、關鍵技術,能否在技術上有所突破,是我國風電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企業能否存活、發展的關鍵。”劉友月表示。
實現風機技術的不斷突破,加大海上、低風速等領域風電技術攻關力度,在風機的葉片、軸承、控制系統等方面加快技術創新,將風電產業發展成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作為環保能源模式的風電行業,以后究竟該如何發展?
風電并網需要系統性科研攻關
劉友月分析,目前,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現狀不太樂觀。首先,核心技術缺失,我國的風電機的制造技術雖然大部分已經能夠在國內生產,但仍舊需要引進國外的技術,無端的提高了大量的成本。 其次,政策不夠完善:一個高科技新行業的發展,肯定是多磨多難的,沒有政策的支持,興起是不現實的。雖然我國已經提出要調整能源結構,對新能源的鼓勵措施也正在不斷加強,但就目前的政策,對很多企業可以說是“不堪重負”。 最后,“上網”難:目前,并非風電企業不想并網,而是風電并網目前還存在一些技術性難度。
劉友月表示,今后我國大力發展大型風電機組的重點是,努力掌握大型風力發電機組核心關鍵技術,包括總體設計、總裝技術及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等,整機技術路線將以目前歐洲國家流行的變槳變速的雙饋異步發電型、低速永磁同步發電型為主。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生產最多的還是有齒輪箱風力發電機組,屬于歐洲2000年左右研發的風機。少數企業雖然初步掌握了直驅永磁技術,但在整個產業鏈中還沒有普及。
從長遠利益來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轉換效率高、維護量低、變速范圍大,取消了沉重的增速齒輪箱,發電機軸直接連接到風機軸上,轉子的轉速隨風速而改變,其交流電的頻率也隨之變化,經置于地面的大功率電力電子變換器,將頻率不定的交流電整直流電,再逆變成與電網同頻率的交流電輸出,是未來風電技術的發展方向。劉友月進一步強調。
而馬思明表示,我國近兩年霧霾等污染天氣頻繁爆發,持續時間和范圍都不斷刷新紀錄,以及我國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比巨大的現狀壓力下,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潛力依舊巨大,需求的急迫性也很強。
當然,馬思明也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在并網和跨地區運輸等問題上,國內必須加強在這些關鍵技術上的攻關,只有風電真正地做到可靠、可控,風電產業的效益才能真正獲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