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箭齊發 源頭治理
“霧霾”一詞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時髦過,APEC會議防霧霾、馬云說霧霾、百姓談霧霾,持續的霧霾甚至一度激發股市環保板塊短線暴漲。
由于多種原因,山西省資源環境承載力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生態環保欠賬依然較多,推進大氣污染治理面臨著諸多困難,尤其是產業轉型難度大,結構性污染成制約因素。在這種情勢下,太原乃至全省空氣質量的改觀,是我省多年來堅持不懈地進行環境綜合治理的成果。為了推進大氣防治,山西省“對癥施藥”,重拳頻出,綜合施策。
控煤、治污、管車、降塵齊出手
為了找準大氣污染“根源”,我省積極開展全省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研究,將燃煤污染、機動車污染、揚塵污染列為我省大氣環境治理重點,緊緊圍繞“控煤、治污、管車、降塵”四個關鍵要素,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綜合運用經濟、科技、法律和必要的行動手段組織實施了10條40項具體措施。
在控煤方面,今年以來全省淘汰城市建成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茶浴爐2000余臺,實施燃煤鍋爐和工業窯爐清潔能源替代,提高原煤入選率;在治污方面,加快推進火電、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的提標改造,對重點行業排污情況開展對標檢查,對超標企業實施約談和限期治理;在管車方面,全面供應國Ⅳ車用汽油,完成309座加油站、6座儲油庫和408輛油罐車車氣治理任務,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7.9萬輛;在降塵方面,開展揚塵專項治理,推行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去年全省設市城市主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43.39%。強化施工揚塵以及工業堆場揚塵控制,推進綠色施工。推進大型煤堆、料堆全部實現封閉存儲。實施城市增綠提質工程,全省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1%。
與此同時,我省加快推進燃煤電廠煙氣脫硫脫硝、鋼鐵行業燒結機脫硫、水泥行業脫硝設施建設,“十二五”以來,累計建成火電脫硝設施99臺,總裝機容量3996萬千瓦,完成污染減排責任書任務的98%;完成5600平方米鋼鐵燒結機脫硫改造,占污染減排責任書任務的89%。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2013年淘汰落后鋼鐵產能204萬噸、焦炭產能756萬噸、電力產能21萬千瓦、水泥產能350萬噸,全面完成指標任務。積極穩妥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2013年全省風電裝機新增130萬千瓦,累計達到350萬千瓦,成為我省第二大電源。
省城環境綜合治理成全省典范
為推進省城太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2012年初,省政府提出了“一年初見成效、兩年明顯改善、三年大見成效”的工作目標。省財政3年累計投入10億元資金,專項用于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推進集中供熱、氣化太原、城中村改造、污染企業搬遷、水環境治理“五大工程”和工業污染防治、揚塵控制、機動車尾氣治理、土小燃煤設施整治、垃圾和秸稈焚燒污染控制“五項整治”。
2012年以來,太原市共拆除分散采暖鍋爐1139臺,新增集中供熱擴網面積5000萬平方米,對259家污染企業實施關停和搬遷,對430臺常年運行燃煤鍋爐實施了“煤改氣”,拆除和供熱改造城中村(含棚戶區)面積1500萬平方米,拔掉“城中村”黑煙囪3.25萬根,省城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13年,太原市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13位。 今年上半年,太原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92天,同比增長33天;重污染天氣為10天,同比減少18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7%,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的排位退出倒數前15位。
立法與環境監督堵截污染源頭
近年來,我省加強大氣環境地方性立法,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法律支撐。
在我省確定的五年立法規劃中,涉及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地方性法規有8項,其中,2014年立法計劃中涉及環保的地方性法規有3項,省人大把修訂《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和《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作為今年重點立法任務予以推進。同時,建立和完善相關環境經濟政策。積極推行排污權交易,新建項目排污總量全部實現市場化交易,在完成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試點基礎上,實現了“全指標、全行業、全省域”三個全覆蓋,累計交易金額2.96億元。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將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環境風險較大的企業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試點,全省有311家企業投保,保險金額12.86億元。
嚴格環境執法,堵截污染源頭。今年重點開展了嚴厲打擊環境污染違法犯罪“百日會戰”和重點污染企業環境安全“百企攻堅”專項行動,由省政法委牽頭,省高級人民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監察廳、省環保廳共同參與,對達到“兩高”司法解釋認定標準的案件,快偵快破,嚴厲打擊。目前,全省共摸排發現環境違法線索1352件,其中涉嫌環境違法犯罪82件,已送公安機關39件,立案22件。“百企攻堅”行動中,省級將100戶重點排污企業作為監管對象,加掛“重點污染企業”標牌,對企業關鍵崗位和關鍵設備建立臺賬,落實環境安全責任,實行動態監督,市級確定重點排污企業919戶,共梳理出環境安全隱患641個,整改完成412個。
據了解,下一步我省將堅持把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根本之策。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嚴格產業和環境準入,不再審批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煉焦、電石、鐵合金等新增產能項目;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產能,新、改、擴建項目要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同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提高環保、能耗等標準。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大力推進“氣化山西”建設,提高城市清潔能源使用比重;推動高效清潔化供熱,實行供熱計量收費,加快熱力管網建設與改造;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地源熱泵、工業余熱、光伏建筑一體化等技術和裝備。(首席記者 齊澤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