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與群控優化技術:
(1)分布式能源機組和系統自身的智能化控制——解決設備“無人職守”問題,能夠根據需求進行調節,自動跟蹤電、熱、冷負荷;
(2)分布式能源與載體的信息互動——解決分布式能源系統成為智能化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建筑系統的需求進行優化整合,提高建筑的能源可靠性和節能性;
(3)分布式能源機組的聯合控制——分布式能源采用模塊化組合設計,需要對模塊組合聯合控制,根據需求變化進行智能調節,決定每一模塊的運行狀態和模塊之間的調節優化關系;
(4)遠程遙控——通過電話線、因特網、無線網絡和電源線對設備進行遠程監視控制,需要解決安全和協議統一等問題;
(5)群控優化——根據一個區域內各種用戶對于電力、熱力、制冷等需求的變化,以及燃料、氣溫變化趨勢、蓄能量庫存等等因素,優化控制各個用戶的分布式能源系統,以及公共能源系統,進行多系統容錯優化,減少冗余,提高各系統的安全性和需求適應性,降低造價,提高效率;
(6)智能電網技術——必須建立電網信息化管理系統,對于電網特別式近用戶低壓供電電網的信息化控制,流量平衡控制、網內分布式能源智能管制系統、智能保護系統等;
(7)信息化計量與結算系統——建立網絡化能源系統的各種能源產品和各個用戶與分布式能源設施擁有者之間、各時段間根據預約定價進行計量和結算的智能系統;
(8)自動信息發布系統——對于用戶與臨近用戶能源使用狀態、用戶與臨近用戶的分布式能源系統伺服狀態、以及燃料系統和公共能源供應系統的運行狀態信息進行發布,以便智能化建筑、用戶能源管理系統、分布式能源設施、儲能設施、設備運行服務機構、以及燃料供應者和公共電網能夠根據每一信息源所發布的實時信息進行狀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共享。
綜合系統優化技術:
(1)多種能源系統整合優化——將各種不同的能源系統進行聯合優化,例如:將分布式能源與傳統能源系統整合后,進行聯合優化;或者,將分布式能源系統與冰蓄冷系統整合并進行聯合再優化,將微型燃氣輪機與熱泵系統整合優化,以及太陽能與分布式系統的優化整合等等,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充分發揮各個系統的綜合優勢;
(2)將分布式能源與交通系統整合優化——利用低谷電力為電動汽車蓄電或燃料電池汽車儲氫等,將燃料電池和混合動力汽車作為電源形成隨著人流移動的電源和供水系統。實現節約投資經費,降低高技術產品使用成本等目的;
(3)分布式能源系統電網接入研究——解決分布式能源與現有電網設施的兼容、整合和安全運行等問題;
(4)儲能技術——通過蓄能技術的開發應用,解決能源的延時性調節問題,提高能源系統的容錯能力,其中包括蓄電、蓄熱、蓄冷和蓄能四個技術方向。蓄電包括化學蓄電:電池;物理蓄電:飛輪和水能、氣能儲熱包括項變儲熱、熱水、熱油和蒸汽等多種形式。儲冷:冰和水。儲能包括物理蓄能:機械儲能、水蓄能、以及記憶金屬蓄能等多種方式;
(5)地源蓄能技術——利用地下水和土壤將冬季的冷和夏季的熱蓄能儲存,進行季節性調節使用,結合熱泵技術進行直接利用,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6)網絡式能源系統——互聯網式的分布式能源梯級利用系統是未來能源工業的重要形態,它是由燃氣管網、低壓電網、冷熱水網絡和信息共同組成的用戶就近互聯系統,復合網絡的智能化運行、結算、冗余調整和系統容錯優化;
資源深度利用技術:
(1)天然氣凝結水技術——利用天然氣燃燒后的化學反應結果回收水,解決部分城市水資源緊缺問題;
(2)將分布式能源與大棚結合的技術——將分布式能源系統發電設備排除的余熱、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注入大棚,作為氣體肥料和熱源,解決城市綠化和蔬果供應,同時減少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問題;
(3)利用發電制冷的冷卻水生產生活熱水的技術——利用熱泵的技術,將低品位熱源轉換為較高品位的生活熱水,減少能源消耗;
(4)空調系統廢熱回收技術——發展全新風空調系統中有效利用回風中的余熱和余冷,減少能耗;
(5)污水水源熱泵系統——利用生活污水中的熱量;
(6)小型生物質沼氣生產技術——利用民用設施污水、垃圾和大棚廢棄生物質就地生產沼氣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