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6月6日播出):2001年,遼寧阜新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一個80萬城鎮人口的城市,當時有15萬多人下崗失業。七年過去了,這座城市已經消除了“零就業家庭”,曾經的“煤城”也有了新的稱謂“風電之城”。
6月初,華能集團阜新風電公司第二期30萬千瓦風電廠完成了最后一臺風機的吊裝,與此同時第三期40萬千瓦的風電廠又開工了。
50歲的李志偉,是阜新一家風電設備企業的機械工人,眼下正忙著為風電塔筒的安裝,他的父親、妻子、兄弟都曾經是當地煤礦企業的工人。當2003年阜新海州露天礦破產時,他和上萬名同事一起下崗了。
煤炭枯竭了,李志偉忙著找自己的工作,三年換了好幾次工作;而政府也忙著尋找城市的接續產業,化工城、電子城,皮革城都搞過,但始終沒有一個能叫他們有信心。直到一個具有試驗性質的1萬千瓦風力發電廠的建成,才讓阜新人發現,真正枯竭的不是資源而是自己的思路,。
風能轉化為電能,找到了發展方向的阜新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風力設備本地化示范基地,十幾個風電配套企業紛紛落戶;華能等國家五大電力公司在阜新的各個山頭擺起了競爭格局。而這座城市也從轉型前年投資額不足20億元,一下增加到300多億元。這時,下崗三年的李志偉又在風電這個產業找到了熟悉的崗位。
今天,阜新的風電產業對這座城市貢獻已經超過了四分之一;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5.6%;始終高于遼寧省平均水平;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增加到10114元,比轉型前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