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国产,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看資訊 >其他消息 > 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傳遞哪些信息?

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傳遞哪些信息?

2014-12-30 來源:財新網 瀏覽數:276

  12月25日至26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結合新常態以及“四個革命和一個合作”部署了下一階段深化改革工作,并首次預計2014年的能源消費情況,其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11.1%,這相對于去年10%左右的數據有了大幅提高,要知道自2005年加強政策力度以來,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的速率快了一倍,每年也僅略高于0.3個百分點。
  會議還提出了在中長期工作中要重點抓好研究確定2030年能源總量和結構目標,事實上《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就已經確立了對一次能源、煤炭、天然氣、非化石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總量目標,只不過這些目標越來越多地從預期性目標轉變為約束性目標。在2013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印發的《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中首次對各省(區、市)的能源消費、用電量及其增速下達了指標任務。自“十一五”以來主要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已經從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擴展到了“十二五”的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共四項指標。
  在12月24日召開的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上,研究制定碳排放總量控制辦法的思路也首次正式被提出。回顧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的判斷,預示著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的目標管理將進入新階段,從目前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強度目標和部分主要污染物總量目標逐漸過渡至全面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總量控制目標。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今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國家環保部下屬的“中國-東盟環保合作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生態足跡與可持續消費研究報告》,首次對中國進行了專題研究,相關數據表明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為2.1全球公頃,雖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7全球公頃,但仍達到中國自身生態供給能力(0.87全球公頃)的2.5倍。也就是說,我們消耗的生態資源,需要2.5倍的國土才能提供,已經嚴重超載。盡管我們正在透支未來的生態環境,但國內的消費行為卻依舊表現出低下的生態利用率,該報告進一步測算出,中國居民每消費1000美元,就會產生0.77全球公頃的生態足跡,而美國和英國僅為0.17和0.16。
  今年8月由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共同完成的《基于全國城市PM2.5達標約束下大氣環境容量模擬》初步核定表明2010年全國實際的SO2、NOx、一次PM2.5及NH3排放量分別超過環境容量的66%、81%、96%和52%,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大約有80%以上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超標,約95%以上的人生活在不達標空氣中,極端重污染時間頻繁發生,已對公眾健康造成極大危害。重點區域中,京津冀地區為嚴重超載區域,北京、天津、河北的SO2、NOx、一次PM2.5及超載率大于150%,NH3超載率大于100%;長三角地區為一般超載區域,上海、江蘇、浙江的SO2、NOx、一次PM2.5及超載率介于50%至150%,NH3超載率介于50%至100%。31個省市區中,空氣污染較嚴重的河南、河北、天津、安徽、山東及北京6省市4項污染物排放量均超過環境容量1倍以上。
  今年12月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發布的“生態文明綠皮書”《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首次進的國際排名顯示,中國位列105個國家中倒數第二位。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呈上升趨勢,年度進步指數為2.92%,生態活力的增加和環境質量的改善較小,變化率都在1%以內,這也是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取得進步感受不明顯的根源所在。去除社會發展的進步,僅考慮生態活力、環境質量和協調程度的綠色生態文明進步指數為1.88%。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經濟差距日益縮小,但生態、環境等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卻仍在拉大,當前全國整體環境質量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短板問題突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代價過高。
  承載能力總量管理應適應和引領新常態
  面對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的現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提出的決定是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在環境新常態的要求下,目前的強度改善但總量惡化的趨勢應該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首先,隨著經濟新常態下增長速度、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發展動力都發生了變化,未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經濟指標應逐漸成為軟指標、彈性指標,統一的國土、資源、環境、氣候指標則成為硬指標、約束指標。“十三五”起越來越多的總量控制制度將陸續推出,使有增長的總量控制目標倒逼改革,成為“三期疊加”新常態時期轉型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總量控制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政府職能行使方式的調整,政府當前通過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正在最大限度退出微觀經濟事務的管理,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將主要通過宏觀調控、環境容量管理等手段來實施,強化排放總量控制、行業準入標準和項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也有利于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其次,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要求,資源消耗、環境損害、氣候影響、生態效益的指標應盡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統一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繼續整合“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三大約束性目標的聯合考核和問責體制,形成閉合一致的方案,“三控合一”,并落實在投資和建設項目的前期審批和后期監督中,進一步整合項目能評、環評及碳評(部分地區已在試行)。同時,應將更為全面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氣候影響、生態效益總量指標納入“十三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第六部分“資源環境”,強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的控排責任,使得同步小康內涵更為全面,并為第二個百年目標構建完整的現代化指標體系,量化“五位一體”的文明進步,在發展轉型和提升中體現綠色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愿景。
再次,國家應注重排放總量控制與排放標準管理、市場交易制度相結合,總量控制的計劃行政色彩偏濃,調整靈活余地少,應結合行業排放標準管理,省級政府、高耗能工業、大型企業組織實行總量控制,建筑、交通等居民部門實行標準管理,市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應更多地從當前易于操作的歷史排放法(祖父原則)轉向更為公平的行業基準線法。排放總量至少不應該層層分解至縣(區、市)一級政府,不然過多限制基層發展活力,且當前地方統計基礎薄弱,應該通過行業標準、市場交易和項目層級的管理規范來達到基層控制和減少排放的目的。中央應提前部署資源環境全面總量目標的前期工作,向地方政府、市場和社會釋放堅定的轉變政績觀的信號,此所謂劍指南山,則南山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標簽:

閱讀上文 >> 英國向中國靠攏 海上風電及核能建設獲中國資金注入
閱讀下文 >> 新電改方案通過 將培育多種售電主體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news/show.php?itemid=25684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看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云县| 栖霞市| 黔东| 陕西省| 桑植县| 淮安市| 石城县| 盐源县| 宾川县| 重庆市| 宜州市| 电白县| 江安县| 普宁市| 安泽县| 井研县| 色达县| 塔河县| 宿迁市| 肥东县| 长乐市| 红原县| 麻城市| 岳西县| 葵青区| 林口县| 紫云| 江西省| 绥滨县| 名山县| 藁城市| 黄石市| 池州市| 新民市| 焉耆| 宝鸡市| 陵川县| 土默特左旗| 江陵县| 富锦市|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