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中國核工業迎來了其創建以來的第六十個周年紀念日。但最近的境況對中國核電似乎并不利好。
中國核工業集團原計劃局副總工程師溫鴻鈞最近撰文稱,現在“十二五”只剩1年多一點時間,預計到2015年底總裝機約為3000萬千瓦,規劃中的4000萬千瓦是絕無實現的可能。溫是中國知名核電專家之一。
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下稱《規劃》)要求,在2015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到2020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官方介紹,截至去年年底,中國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為21臺,裝機容量僅為1902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有27臺。這個數量被認為是太少了。
而加上2014年整個國家新建的核電項目僅為零個,使得一些人士頗為《計劃》能否實現感到擔憂,甚至在2014年下旬有傳言稱,能源主管部門有意把5800萬千瓦的目標砍掉500萬千瓦。
不過很快,國務院辦公廳在2014年11月19日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下稱《計劃》)就擊碎了上述傳言。因為,《計劃》中對核電在2020年前的發展目標與《規劃》是一致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核電正在面臨一些挑戰,從而影響到國內核電建設的正常步伐。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在2014年12月表示,核電發展當前面臨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
據其介紹,這些挑戰主要包括:一是核電技術由二代向三代的過渡過程中,還有一些關鍵的技術設備沒有完全過關,而正在建設的三代核電機組還有泵的問題、閥的問題、設計固化的問題等等。
此外,他說,核電的發展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特別是法律保障體系。在中國,原子能法、核安全以及核電發展和管理的有關法規還未正式出臺。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中國某大型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的一位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核電的發展規劃必然會下調。”
“中國核電是在面臨一些困難。”另一位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內部人士對記者說,但我們還在做手頭的工作,任務很重。
中國一些大型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已經拿到了核電訂單,有的公司“現在的訂單是滿滿的”,并“不擔心沒有訂單”。
但他們也表示,這些訂單是今年以前接到的,因此,一旦核電發展的規劃不能夠按照原有的計劃進行,公司的訂單將會受到影響。他們中甚至有人表示,2015年是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冬天。
不過,計劃在2014年啟動的3個核電項目(山東石島灣CAP1400核電示范項目、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和福清核電項目)有望在今年啟動。這3個項目一共有六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大約為700萬千瓦。
這3個核電項目已經上報國家能源局,由國家能源局上報給國務院等待批復。比如,據媒體15日報道,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總工程師王中堂當天表示,CAP1400核電示范項目基本完成各項前期工作,目前正在等待國務院的開工批復。
盡管這3個核電項目能夠在今年順利投建,要完成《規劃》的目標依舊很難實現。
溫鴻鈞“預計到2015年底總裝機約為3000萬千瓦”。也就是說,中國總共需要在今年投入1000萬千瓦的核電機組,以達到2015年前中國在運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4000萬千瓦的目標。
按照目前一臺100萬千瓦核電機組的總造價約為120億元人民幣計算,1000萬千瓦的核電裝機容量需要投入1200億元人民幣。
“現看來只能采取集中審批,快速上馬的辦法,但人們對此做法的正確性和風險存有疑慮,或許會另找機會再調。”溫鴻鈞認為,“計劃目標的適度調整是計劃中常見的,實事求是,該調就調,不必強求。”
中國對核安全是極其重視的。近日,中國首次發布的《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顯示,中國奉行“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其內涵核心為“四個并重”,即“發展和安全并重、權利和義務并重、自主和協作并重、治標和治本并重”,它是現階段中國倡導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國際社會和中國核安全發展經驗的總結。該聲明由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和國防科工局聯合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