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行業銷售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大幅增長。2012年1~11月,石油和化工行業銷售成本9.08萬億元,同比增長12.0%,高于營業收入增幅1.6個百分點,每100元主營收入成本為83.03元,同比提高1.18元;全行業財務費用1224.1億元,同比增長32.9%;管理費用同比增長9.2%;資金周轉率2.3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這一問題在化工行業表現尤為突出。盡管化工行業自身進步明顯,但與其它行業相比,成本管理差距較大。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化工行業100元主營收入成本87.0元,同比增加0.41元,高出全國規模工業100元主營收入成本1.73元,差距很大。盈利能力也明顯低于全國規模工業平均水平。2013年,化工行業主營收入利潤率為5.32%,全國規模工業為6.11%,低了0.79個百分點。
最后,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較弱。從創新的要素、過程與機制考察,我國能源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點:
一是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研發密度是衡量產業、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國能源企業的研發投入一直不足。如上所述,本刊調查樣本企業的平均研發密度為0.76%,低于國際上能源企業的平均水平。國內三家石油企業的研發密度分別是:中國石油1.01%、中國海油0.47%、中國石化0.30%。雖然巨大的規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研發密度的下降,但中國石油以外,中國石化與中國海油的研發密度均低于國際石油巨頭的水平。由此可見,我國能源企業與世界同行業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再以國內企業比較,從近三年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平均比例來看,軍工、信息技術類企業研發投入居首,制造、鋼鐵有色類企業次之,能源類企業為末。具體排名靠前的企業依次是:航天科技(15.10%)、華為技術(9.84%)、船舶重工(5.96%)。中國石油(1.01%)、神華集團(0.68%)、中國海油(0.48%)在能源企業排名靠前。
二是穩定的研發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從深層次看,與世界一流大企業將創新作為企業長期戰略,尤其是作為應對危機和走出危機的重要手段相比,我國能源企業對創新的重視度還亟待提高,也缺乏長期創新戰略。從實際情況看,我國能源企業長期以來并沒有建立起確保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大多數的企業都是根據自身盈利和資金狀況來安排研發支出;在一些戰略短視的大企業中,實際上是把研發投入作為企業的利潤調節器來使用,而不是把科技研發當作是打造技術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長期戰略。
能源企業創新發展對策
近幾十年來,世界范圍內不止一次出現了“能源危機”問題,并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經濟混亂和社會動蕩。雖然不斷探明的新儲量一再增加了常規能源的使用期限,但從長遠看,常規能源終究會有用完枯竭的一天,而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各種形式的新能源雖早已被利用,但大規模開發的技術還不成熟,應用還不廣泛。因此,無論是從提升常規能源的使用效率,還是從有效開發新能源的角度,能源企業的創新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央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面部署改革。在一系列領域又有了新的突破與創新,特別是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新提法對市場調節作用的表達更清楚、更有針對性。應該說,十八屆三中央全會為我國能源企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創造了更好的政策制度環境。
“十二五”以來,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長期潛在增長率正在逐步下降,經濟將從過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平均7%左右的中速增長階段。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中國企業500強為代表的我國大企業(包括本刊調查涉及的能源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速也明顯放緩。面臨宏觀經濟增速趨緩、出口形勢短期難以根本好轉、產能嚴重過剩的嚴峻挑戰。為此,我國能源企業應當改變長期以來在高速增長條件下形成的企業發展理念和經營方式,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新驅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確保完成邁向國際一流企業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