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國資委的官方微博“國資小新”近來作了一個統計,盤點了一些與國企相關的“不死的謠言”。比如“75%的智能電表被蓄意加速”、“變電站對人體產生輻射危害”、“加油員多次抓放油槍在偷油”等。對于這些傳言,媒體作過調查,企業作過回應,部門作過澄清,專家作過權威判斷,證明這些屬于不折不扣的謠言。可無數辟謠后,這些謠言仍在網上流傳,讓不斷辟謠的企業覺得很無力。
沒辦法,這就是當下國企不得不面對的人性和網性。只要謠言不死,辟謠就不能停,這種重復勞動需要不斷地做。企業需要這樣的“辟謠自信”:可能永遠無法一勞永逸地說服每個人,但每一次辟謠起碼能讓一些講理者認清謠言接受真相。
對那些不講事實和邏輯、只固執地相信自己偏見的人,再多的辟謠也是徒勞。這些人傳的不是謠言,而是對國企深刻的偏見和群氓情緒。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永遠都無法讓一個對事實根本不感興趣的人接受事實。有些人對國企有著天然的排斥,負面的標簽在這些人腦子里根深蒂固,他們需要用謠言來滋養自己的情緒——需要用“75%的智能電表被蓄意加速”去攻擊電力企業,需要用“變電站對人體產生輻射危害”去妖魔化變電站,需要用“加油員多次抓放油槍在偷油”去給石化企業貼污名標簽。
謠言不死,因有人依賴謠言才能活著。網上網下活躍著一批靠“黑國企”的謠言而生存的人,如果沒有了這些謠言,他們怎么去謾罵國企?怎么去為自己的情緒尋找到一個大義凜然的借口?又怎么能扮演一個與“壟斷惡人”搏斗的斗士?沒有一個靶子、矛頭,拿什么去滿足自己在網絡上的攻擊欲?他們對謠言有著戒除不了的依賴,是因為那些謠言死了,靶子就沒了,攻擊就死了,所以謠言不能死。
當然,謠言不死,也與網絡傳播的特性有關,匿名、獵奇和追逐負面的傳播機制,使抹黑別人形象的謠言更容易被放大傳播,而澄清和辟謠則少有關注。謠言可能被1萬人看到,關注澄清的人可能只有幾十人。而且謠言更容易在網絡上留下記憶,像潛伏的病毒一樣,很容易在一段時間后被再次當事實傳播,而新受眾看不到此前的澄清。謠言不死,辟謠不止,如此循環。
只有真相能讓謠言死去。面對這樣的輿情生態環境,受害的國企當積極作為。其一,須遵循第一時間、第一澄清的原則,看到謠言盡快辟謠。一些謠言之所以有那么強的生命力,與在第一時間的綏靖縱容有關。一些企業對這種“負面”輿情有恐懼感,不知怎么應對,信奉“拒不回應”就可以讓熱點淡化的消極原則。網絡和新聞是有記憶的,不要以為可以躲得過去。謠言剛出現的時候沒在第一時間澄清,形成了深刻的網絡和輿論記憶,在公眾看來成為“明確無誤的真相”,以后再澄清就很難。
其二,有必要對造謠者采取措施,讓造謠者付出代價,以“追究造謠者”責任的方式去辟謠。普通的辟謠,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一些網民會認為“如果真是謠言為何不去追究造謠者”。這種溫文爾雅的低調辟謠會形成可怕的“破窗效應”,既然造謠傳謠不必付出代價,那就轉起吧!“中石化女處長牛郎門”的謠言之所以“死去”,正是因為中石化高調辟謠,訴諸法律追究造謠者責任。對有些造謠者,躲閃、回避就是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