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有關部門正在制訂一項高達3萬億元的新能源政策計劃。目前流行的觀點認為,新能源改革計劃不僅使國家站在一個長期戰略的全球視野上參與下一輪的國家競爭戰略之中,而且還能有效解決國內需求不足,增加國內就業,最終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正因為這一流行的觀點使得政府甚至大多數民眾都普遍地以為更大的新能源計劃能在這場經濟中大有作為,A股市場能源板塊被投資者再度熱炒。
我們都知道,目前具有世界上最好的節能技術和新能源實踐經驗的日本,也恰恰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陷入“失去的十年”之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甚至有人認為,日本的真正崛起并不是在GDP高速發展的時期,而恰恰是在經濟繁榮背后的這場危機之中。因此,當前正陷于全球性經濟危機的中國推出這一政策應該是恰逢其時,也有之前日本的成功經驗可資借鑒。
不過,日本并沒有把他們的這些技術形成可大規模推廣的產業化過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廣闊的市場。市場的前景和消費者的觀念都是這些新能源技術能否得到成功實施的關鍵環節。在當時的能源格局中,人們并不會出于環保的目的而使用這些昂貴的新能源或者節能技術,而會偏愛于傳統的能源和固有的消耗模式。所以,當時的外部市場環境和人們的普遍觀念就決定了日本有能力并有大量財力支持發展新能源技術或者節能技術,但卻沒有辦法使日本人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過程。
不可否認,目前全球的能源格局已發生某些微妙的變化。國際油價一度被炒到了每桶147美元,即使均衡之后的國際油價也維持在60-80美元每桶的高價位上。但是,在本質上國際能源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逆轉。這一高價位仍然無法實現我們上述所說的產業化過程。大多數能源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只有當國際油價持續穩定在200美元每桶以上的價格時,這些新能源技術才有廣泛的市場化拓展空間。因此,我們在制訂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千萬不要重現燒了一大堆錢、仍無法產業化的日本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