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法透露,齊重數控的中小型產品市場占有率為70%,大型產品市場占有率在90%以上,產品的綜合毛利率在24%左右。目前,齊重數控手握訂單20多億元,將在今明兩年內完成,今年有望實現收入17億元左右。
馬全法表示,公司的鐵路軸承近期形勢不是很好,鐵路貨車運輸出現了“暫時過剩”的現象,也導致了作為鐵路貨車配件的鐵路軸承的需求量急劇緊縮。他表示,從長遠看,鐵路軸承仍然是一個穩健的行業。公司也在積極應對,通過開發其他產品來進行適當的彌補。
積極進行外延式擴張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在天馬股份創辦的前15年,公司不斷從國有企事業中“挖”來專業技術人員,配以民企的效率與激勵,不斷開發出毛利率高的新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所獲利潤又堅決地投入到技術開發中。
2002年以后,隨著天馬自身實力的壯大,用5年的時間收購了6家老牌國企。“不但獲得了核心技術資源,也擴大了生產能力和市場半徑,走出了一條以軸承為核心打造產業鏈的路子。”馬全法說。
馬全法透露,在2006年的洛軸競購案中,天馬股份就曾有過“叫板”外資巨頭德國舍弗勒的經歷,并提出10億元整體收購洛軸的方案,這一開價接近舍弗勒開出的11億元。盡管最終花落永煤集團(整體收購價為7.37億元),馬全法卻不遺憾。
“競購洛軸,外界以為我們在作秀,但實際我心里是有譜的。從某種程度上,天馬的實力超越了洛軸。”他一邊掰著手指頭計算一邊說,“我們2006年是10億元(的銷售額),但凈利潤是2億元;競價10億元,我們還是有這個實力的。況且它也不是一次性投入,是分期分批的。在杭州銀行,我們的信譽很好,他們也可以支持我們。”
從并購成都鐵路軸承開始,到2007年底轟動業界的齊重數控并購案,天馬股份一步步成功進入了市場壁壘較高的鐵路軸承領域、冶金軸承領域、航空航天軸承領域,風電軸承、大型重型機床領域,形成了跨五省市(浙江、四川、黑龍江、貴州、北京)的七大生產基地,成為國內少數具備產業鏈整合優勢的機械制造企業。
馬全法表示,“雖然近幾年我們陸續收購重組了多家企業,但這些企業基本都是些虧損或微利的企業,都是在注入我們的資金、管理和經營理念后,通過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后才產生比較好的經濟效益。我們只不過借助了它的平臺和原有的準入證而已,所以我們更注重內涵式發展。”
他還透露,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天馬將積極把握住機會,在條件、對象、時機都較合適的時候,利用公司所掌握的經驗積極進行外延式擴張。
面臨三大挑戰
業內人士認為,天馬選擇了一個高端的細分領域,要與國際競爭對手爭奪市場,意味著材料和工藝水平都要上升到足夠高的水平,而這意味著成本的控制難度加大。
其次,不能忽略國內其他競爭對手的模仿或復制。浙江民營企業的學習能力超強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有一家企業創造出了產品,其他企業就有能力迅速跟進,進行復制和模仿。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形往往使市場領先者苦不堪言。天馬股份也不例外,它必須時刻防范競爭對手的這種跟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