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從金色大道城區連接段一路向北,開車行駛約10分鐘,就進入武威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在重通成飛風電葉片生產基地,成品葉片在暖陽下銀光閃閃,成為園區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五年前的一片戈壁亂石灘,如今已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園。這是市委強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結出的豐碩成果,也是我市搶占綠色能源制高點、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搶抓國務院關于“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河西走廊綠色經濟區,著力加強防沙治沙,大力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機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河西新能源基地的重大戰略部署,堅持無中生有抓項目、有中生優增效益,科學統籌規劃,狠抓項目建設,創新發展理念,強化基礎設施,協調配套推進,依托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大力發展以太陽能、風力發電以及配套裝備制造業為主的新能源產業,著力延伸產業鏈條,新能源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4年底,航天萬源、湖南興業、中節能、中廣核、甘電投等多家知名企業落戶我市,全市累計實施風光電項目399.35萬千瓦,總投資約399億元,已建成215.05萬千瓦。
科學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方向
我市是河西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太陽能、風能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我市先后設立31座測風塔和測光站,開展了風資源、太陽能資源調查評估工作。
我市太陽能資源介于二類和三類區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2945小時以上,日照百分率58—68%,年總輻射量5530兆焦/平方米—6300兆焦/平方米之間,屬于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區,理論儲量1億千瓦以上,可開發利用面積2300平方公里以上。
根據氣象觀測資料分析,我市民勤縣和天祝縣為風能豐富區,7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在5.5米/秒—6米/秒之間,年平均風功率密度219瓦/平方米—300瓦/平方米之間,風電場風功率密度等級為2—3級,年風能有效利用小時數1800—2000小時之間,風能資源可開發量達2600萬千瓦以上,可開發利用面積4000平方公里以上。
結合資源分布、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產業發展優勢等情況,我市積極開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編制完成了《武威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2013-2016)》,確立了建設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西部重要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和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發展目標。目前,涼州區、民勤縣已列為全省7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金(昌)武(威)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已列入《甘肅省“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加快推進。
委托設計單位編制完成了民勤獨青山、紅沙梁、西渠和天祝松山灘風電場專項規劃,《天祝松山灘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已通過國家水規總院評審,待批復后實施。《古浪縣百萬千瓦級沙漠生態光伏發電基地規劃報告》已上報國家能源局申請批準實施。民勤紅沙崗二期230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也已上報省發改委。《武威市“十三五”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正在著手編制。
同時,為進一步強化網架結構、增加輸出落點,有效解決新能源電力輸出問題,我市通過向國網甘肅公司積極爭取,實施了涼州雷臺、古浪土門、天祝和民勤紅沙崗4座330千伏送變電工程。目前,涼州雷臺、天祝柏林、民勤紅沙崗3座330千伏變電站已建成投運,有效解決了新能源電力的上網輸出問題。榮華集團150萬噸搗固焦等一批現代載能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天祝100萬噸碳基新材料基地已形成40萬噸碳化硅生產能力,預計到2018年,全市用電量將達到80億千瓦時,2020年達到246億千瓦時,必將為實現新能源電量就地消納、促進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