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顛覆性技術創新導致風電場投資成本多年來處于高位,從而影響了風電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和發展速度。”2月5日,三一集團副總裁兼三一重能總經理謝志霞對記者表示。
風電技術進步仍顯滯后
三一重能相關人士表示,雖然我國的風機制造能力從過去0.6兆瓦提升到現在的6兆瓦,風輪直徑從70余米發展到現在的120多米,但在關鍵技術上并沒有實現重大突破,更缺乏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是風電發展的時間不長;其二是業內主要制造企業都是輕資產結構的發展模式,系統集成研發能力不足。
風電在中國興起多年后,正面臨著重要的轉型發展時期。風機技術和風場投資成本直接關乎著行業發展能否適應國家對風電補貼政策的調整,關系到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與投資回報率。三一重能相關人士認為,應通過融合直驅與雙饋優勢的技術創新、加強互聯網思維下的智能優化與集成控制、提升更大發電風速范圍適應能力和使用更經濟高效的液壓技術,讓風機發電效率與發電能力得到極大提升,降低“度電成本”;同時,通過對傳統增速箱的技術升級、通過結構優化和材料替代的輕量化設計、通過整合資源而創新出的新型基礎技術與吊裝技術,降低風機的整體制造、安裝成本。
三一重能對行業詬病的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全產業鏈最大的優勢是集成和協同研發能力特別強,其次是質量控制非常嚴格,同時,全產業鏈下建立起來的服務體系與零配件供應能力具有輕資產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三一重能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如果客戶走入三一的產業園,親眼看到三一的投入與管理,一定會對三一充滿信心。”
實際上,據記者了解,三一重能的觸角遠不止如此,甚至還提供包括風場選址、測算、建設、運營投資和設備安裝等內容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
據透露,目前三一重能正在湖南寧鄉建造風電場,項目規模為50兆瓦,該風場所有的風機均使用三一重能最新研發的低風速2.0兆瓦風機,預計今年夏天就能實現并網。據了解,三一重能的多項最新技術也將在這個風場進行實際應用,包括把風機的兩種機型直驅風機雙饋風機整合在同一個平臺上的技術。三一重能方面希望借此平臺來提升客戶對其技術的信心。
制造商要適應風電的獨特模式
三一重能的前身是三一電氣有限責任公司,這是由三一集團介入風電領域所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風力發電技術研究和成套設備制造。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2014年,三一重能新增裝機容量49.45萬千瓦,排名整機制造商的第14位。排名第一位的是金風科技,新增裝機容量443.4萬千瓦。不過,與其自身對比,三一重能新增裝機比2013年翻了一倍以上。
此前的1月,三一重能剛剛中標中華能集團四個標段、近8億元的風電訂單,這是三一重能有史以來獲得的最大單筆訂單。而這也被外界解讀為“三一重能在風電領域正強勢歸來”。
受風電行業周期性影響,三一重能在前幾年曾陷入低谷。總結這幾年三一重能在風電板塊的得失,謝志霞深有感觸:“風電的經營模式并非像此前三一所擅長的工程機械行業那么簡單。工程機械的盈利模式是以設備銷售為核心,交易周期以及投資回報周期短平快,但這種模式對于風電來說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此外,初期我們對風電的特許招標權模式也不適應。”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風機設備在出售給開發商的時候有質保期的要求,再加上發貨款、安裝款、240款(即指風機連續運行240個小時后由開發商驗收,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才付款給制造商)的收款習慣,其資金周轉周期要比傳統的工程機械長很多,這對于重資產型、全產業鏈布局的三一重能來說,現金流和財務成本的壓力可想而知。
針對行業的特征與發展趨勢,從頂層設計好企業的經營模式,打造一個集投資、咨詢、設計、建設、制造和運維為一體的開放高效企業經營平臺,整合集團的優勢資源全力推動能源裝備板塊的業務發展,成為了三一的核心戰略之一。
挖掘“服務”商機
有風電場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曾遇到風機葉片損壞停機三四個月進行維修的事情,如果整機商不具備快速響應的服務能力,風電場利潤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在該人士看來,“整機提供商不僅是制造商,更是服務商。后續的維護服務能力很重要。”
顯然,三一重能已看到了服務潛藏的市場,全產業鏈的經營布局,為其提供了競爭優勢,部件自制,可以實現零配件快速供應,避免機組發生故障時,出現一會找A供應商,一會找B供應商的情況發生。在業內看來,服務正是三一的核心優勢之一。
三一重能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有穩定的收益,三一重能也會考慮投風電場項目。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對海上風電進行技術儲備。
對于海上風電,一是對風機的防潮防腐蝕性能要求很高,二是要應對極端風速,對風機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也更高。更重要的是,目前海上風電安裝和建設成本居高不下。此外,還需要海底電纜輸送、遠程診斷控制系統等相關配套作為支撐。“我們搭建了海上風機研發中心,正著力于破解這些難題。”謝志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