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會議提出當前要開工一批重大項目,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重點項目建設。核電重大項目的開工和重啟,在助推中國核電“自主化”的同時,也為中國核電“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走出去”東風勁吹
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的危機使全球核電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由于核電在溫室氣體減排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核電安全技術的進一步提升,許多國家和地區仍把核電作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國際核電市場依然廣闊。這為我國核電技術出口,以及由核電大國走向核電強國提供了難得機遇。
近年來,核電“走出去”已經成為從國家到企業層面的一個共識。中國領導人在出訪中多次將核電“走出去”作為雙邊交往的一個重要議題,特別是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時多次推介中國的核電技術。
“政府層面的重視和推介,為核電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助推器’。”業內專家解釋道。實際上,正是在這兩年國家領導人大力推介之下,我國核電企業在巴基斯坦、英國、羅馬尼亞、阿根廷等國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國家能源局在去年11月底公布《服務核電企業科學發展協調工作機制實施方案》,正式將服務核電“走出去”戰略作為一個主要任務,提出要為核電自主化和“走出去”戰略提供保障,并從對核電企業“走出去”給予方向性指引、加強對核電出口的組織和領導等方面,對企業以工程建設、設備制造、技術支持和國家銀行貸款等多元化方式參與國際項目競爭提供支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推動高鐵、核電等技術裝備走出國門”。
為了加強相關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溝通交流,以在國際競爭中形成合力,在國家有關部門推動下,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國核技)、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廣核)等發起成立了中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產業聯盟(“走出去”聯盟),它的成立在形式上為我國核電企業抱團出海提供了合作機制,將推動中國核電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由“單兵作戰”進化為“強強聯合”。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11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題為《加快推動“華龍一號”走出去,早日實現核電“強國夢”》提案,提出應加快推動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出口。一位核電企業高管還在此前采訪中表示,“華龍一號”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最新安全要求,首臺基礎造價低于競爭對手,具有比較優勢和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除中核和中廣核聯合開發的“華龍一號”之外,中核、國核技、中廣核也都自主開發了相關產品,而清華大學等單位研制的第四代核電技術也已在小型化實驗中獲得成功并進入實質建設階段。這也說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核電具備了“走出去”的技術條件。
海外布局小有斬獲
近年來,隨著中國核電企業技術實力的提高,以及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動,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核技國際化步伐急劇加速。相應地,中國核電企業在核電的設計、建造以及運營管理上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核電的“中國造”已經得到國外客戶的認可,中國核電在國際市場開拓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習近平主席近期歐洲之行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促成核能領域的國際合作,在他的見證下,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公司在巴黎簽署了關于英國新建核電項目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廣核將通過參股方式參與法國電力公司在英國新建核電項目的開發建設,雙方將共同推動在英國的后續核電項目。這是中法兩國首次在第三國共同開發核電項目,為我國核電出海帶來了廣告效應,也有助于增強中國核電品牌在新興市場的說服力。
此外,中廣核與羅馬尼亞達成合作開發切爾納沃德核電站3、4號機組意向,而中核也參與了阿根廷核電項目的投標。中廣核和國核技也先后與南非合作,計劃參與建設南非新核電站,目前通過為南非提供核能技術培訓項目的形式,為雙方進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基礎,這也被看作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布局。
中國核電出海不單單是一個慷慨激昂的進行時和充滿希望的將來時,也有著光輝的成功業績和篳路藍縷的開拓經歷,而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則稱得上是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經典案例。其中,由中核集團總承包,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承建的恰希瑪核電站(一期),自投產運營至今,安全指標和運行業績良好,受到了巴方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好評。作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電站,以及我國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項目,這個項目為中國核電出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盡管中國有著核電成功出海的經驗,但由于我國核電發展起步較晚,核電“走出去”依然任重而道遠。例如中國核電此前在發達國家市場少有斬獲,而在百萬千瓦級核電的出口領域,中國還是空白。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此前曾向媒體表示,自日本福島核電事故以來,俄羅斯奪走了大量的國際核電項目的訂單,而韓國和日本也先后在阿聯酋和沙特的核電項目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比之下,中國核電目前還很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