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受期待的《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近日印發,這意味著新一輪電力改革大幕拉開。盡管過程曲折,評價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電改終究重新出發了。更重要的是,新方案所蘊含的“落地”精神與全體用戶參與的色彩決定了其與以往改革的不同點。
目前,該文件只是內部下發,尚未對外全文公布,但從國家發改委官員以及專家的解讀來看,此次新電改不乏亮點,比如,三個“放開”——售電側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放開、發用電計劃放開,就很有新意。再如,支持清潔能源發展、轉變政府職能,也是一大亮點。相比2002年那次電改,應該說新電改在推進電力市場化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顯然,不同群體對電改的關注重點不一樣,發電企業關注的問題是,實施新電改后企業生存環境與企業效益能否變得更好?從文件精神看,由于發用電計劃放開等改革,電企不但可以通過降耗、降能來降低成本,還可以通過多發、多賣增加收入。而電網系統最關注的問題是,還能否繼續在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中間吃差價?據悉,新電改將改變這種盈利模式。
對公眾而言,最關心的問題是,改革后電價如何變化?對于這個問題,應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由于我國居民用電價格實行的是政府定價,新電改并沒有直接涉及居民用電。換句話說,新電改不會直接影響居民電價,居民電價多少取決于自己的用電量,因為目前實行的是階梯電價。但從長遠看,隨著售電主體的增加,老百姓也可能有更多選擇,或許可以享受個性化的服務。
另一方面,由于售電側實行市場開放準入,引入了競爭,這一塊的價格自然由市場來決定,對工業和商業電力用戶而言,擁有了自主選擇權,增強了市場議價能力,應該說有利于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總體來說,新電改對公眾是有益的,因為電力壟斷在部分環節被打破,電力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升,清潔能源得到了支持,最終將會轉化為公共福利。
當然也要看到,此次改革與公眾期待可能還有一些距離。比如,公眾期待電網拆分、輸配分開,以打破壟斷,但文件表述為“深化對區域電網建設和適合我國國情的輸配體制研究”,似乎暫時沒觸及這些問題。對此,有媒體指出新電改帶有妥協色彩。誠然,新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也避免不了妥協,但應該對改革未達到預期的地方給出充分理由。
任何改革只有以增進民眾福祉為核心,改革才能成功,電改也不例外。雖然此次電改在很多方面間接增進民眾福祉,但對普通公眾而言,最關心的還是居民電價,比如說電價成本是否透明,電價水平是否合理?坦率地說,目前電價成本透明度還不夠,電價水平似乎也偏高。有數據顯示,美國人平均年收入是中國的16倍,但其電價卻只是中國的1.5倍。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不久前也透露,美國工業用電價格只相當于人民幣(每度)1毛錢,而中國工業用電價格每度一般在1元左右。
所以,雖然此次新電改有不少亮點,但與公眾的期待相比,改革仍然在路上。希望新電改的相關配套政策,以及后續改革,能夠更貼近普通民眾,讓政府確定的居民電價,成本更透明,價格更合理,讓公眾更多、更直接地分享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