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 賀禹
核電是“一帶一路”戰略中,重點推介出口的優勢行業。目前,由中廣核牽頭的中方聯合體已實質進入英國核電新建市場,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將落地英國,屆時將首次實現我國自主先進核電技術在海外市場落地,具有標志性意義。“華龍一號”的成功出口被業界認為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重頭戲”,開啟了核電出海“新時代”。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請他詳述核電企業如何從拼船出海、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國家電網》:隨著兩會的召開,“一帶一路”戰略將進入實質性的推進和貫徹落實階段,對于核電企業而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帶來怎樣的發展機會?
賀禹:能源合作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為我國核電走出去提供了極好的歷史機遇。
海外核電項目開發空間非常大。未來 10年國外有 60至 70臺新建機組的市場空間,同時還將有 30至 40臺機組退役,20至 30臺機組延壽。中廣核未來將借“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東風,重點面向中東歐、東南亞、西亞、非洲等區域。我對中國核電走出去充滿信心。
《國家電網》:近日,“華龍一號”走出國門,技術的自主創新并成功出口對于我國核電工業具有怎樣的意義?
賀禹:“華龍一號”走出去意義重大。“華龍一號”可以充分利用和持續提升國內成熟的工業基礎、工程優勢和運營經驗,首臺套國產化率即可達到90%,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工程實踐,可快速帶動國內技術、工程、裝備和隊伍走出去。目前,“中國創造”的“華龍一號”已經形成了生產力,其商業應用和技術出口,將有力發揮國內建安優勢,有效緩解高端裝備制造產能的過剩,也有利于我國核電發展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
核電走出去,形象地講有“借船”出海、“拼船”出海和“造船”出海三種策略。“借船”和“拼船”的目的是為了學習、鍛煉能力,實現最終“造船”出海。目前我國的核電大而不強,只有我們自主的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走出去,實現“造船”出海,才能帶動裝備制造業最大程度走出去,真正體現核電強國地位和影響力,這也一直是我的核電強國夢。目前,中廣核已在英國初步鎖定一個參股項目和一個控股項目,控股的 Bradwell項目將使用中國自主的“華龍一號”技術,意向書已簽訂,現在正在談判中,預計今年年內將正式簽署協議。
《國家電網》:除了把握“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機遇,中國核電企業走出去之后會遇到怎樣的挑戰?核電企業應如何應對挑戰,在境外發展中提高競爭力?
賀禹:一是企業走出去的能力和經驗還有待提升。我們需要冷靜地看到,雖然中國核電企業在走出去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的國際市場開發經驗還不夠,對目標市場的法律、文化等都還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國際商務、法務人才尚缺,與國際接軌的制度化管理政策也還不夠。同時,中國企業、中國核電品牌在國外的知名度還不高,在海外市場的推廣還面臨一定的挑戰。此外,海外目標市場對核電的接受度也不一,要開發當地核電項目,必須過公眾溝通這一關,而這是國內核電企業比較弱的方面。總體來看,我們在海外市場開發中還需要苦練內功、提升自我。
另外,國內核電企業應形成合力共同走出去。核電走出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核電企業、裝備制造商、建造商等需要同步走出去。國內企業應在對外推廣、品牌塑造和政策支持上形成“華龍一號”產業聯盟,建立目標市場的“國家團隊”,和企業聯盟立體聯動,統一協調、優勢互補、抱團出海、共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