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成功“摘帽”的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在開盤小幅高開后便直線漲停。5月5日,華銳風電依然表現搶眼,開盤報8.57元再次封上漲停板。這家以90元/股發行價創下A股主板最高紀錄的風電企業正試圖再現“昔日輝煌”。
盡管在股市重煥生機,但華銳風電卻沒能延續去年扭虧盈利之勢。2015年一季報顯示,華銳風電實現營收2.28億元,與去年相比減少84.14%,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為-2.48億元。
“新貴”沒落
從2006年以2000萬元起步,再到市值近千億,華銳風電只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2011年,華銳風電以90元/股的發行價登陸A股,共計發行10510萬股新股,融資約90億元,并一舉創下滬市主板20年IPO發行價紀錄,成為風電概念第一股。
轉折點很快出現。上市當年,華銳風電的凈利潤下滑至5.98億元,與2010年的28.55億元相比下降79.05%;到了2012年,華銳風電的經營業績每況愈下,開始陷入虧損泥潭。
“由于2012、2013年連續虧損,公司于2014年5月被實施退市風險警告,并變更為*ST銳電”,華銳風電在2014年年報中披露,2014年,華銳風電控制費用支出,并且向萍鄉市富海新能投資中心、大連匯能投資中心轉讓部分應收賬款,轉回了應收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才得以實現了扭虧為盈。
好景不長,今年一季度,華銳風電又以虧損2.48億元的業績再陷泥潭。
“華銳風電虧損的根本原因是高層管理失策,出現重大戰略失誤。”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對記者稱,高管的戰略之失對華銳風電的衰敗負有重要責任。
2011年起,國內風電行業產能過剩率一度超過50%。在此期間,風電行業開始進入調整發展期,多數企業都選擇了收縮策略。但當時華銳風電的董事長兼總裁韓俊良繼續激進。
“成也韓俊良,敗也韓俊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韓俊良的冒險激進曾讓華銳風電迅速崛起,但在出現轉折的關鍵節點上,韓俊良沒能辨清方向,將華銳風電帶上了不歸路。
由于對市場形勢嚴重誤判,應收賬款高企,華銳風電陷入資金困局,只能被迫采取拖欠零部件商貨款的方式來緩解資金壓力,如此環環相扣,華銳風電的資金鏈越繃越緊。
資金窟窿還未補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便開始發酵,裁員風波、違約訴訟糾紛、虛增利潤造假財務被查、高管離職等問題接踵而至,華銳風電早前在業內建立的口碑和品牌就這樣被逐漸消蝕殆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施鵬飛認為,華銳風電的品牌形象受損,直接影響到了企業訂單量的增長以及市場上的信用評級和融資能力。
另外,在華銳風電迅速成長的時候,片面追求速度與規模,罔顧質量,也給企業埋下隱患。有分析人士指出,早期華銳風電的一些風機設備存在質量問題,2011年在酒泉發生的風機組裝倒塌事故,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少風電場為此終止采購華銳風電的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