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預測,到2035年中國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從22%上升至26%,而其增長貢獻了世界增量的36%。”4月28日, 《BP2035世界能源展望》發布會上,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稱。
根據這份報告,到2035年中國能源消費量將增加60%,但增速與過去相比顯著放緩。在未來的中國能源結構中,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主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導地位,占需求總增量的66%。天然氣需求增幅最大,達到2.7倍。
與化石燃料相比,可再生能源增長更為強勁,其中核電增幅引人注目,達到9.1倍。中國也將于2035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核電生產國,產量占全球比重將從當前的4%上升至30%。
除此之外,中國過去10年還致力于努力提高風能、太陽能在發電中的比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徐華清介紹,最新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約是2005年的75倍,太陽能發電約是10年前的380倍。經過10年發展,非化石能源在用于發電的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達到33.5%。未來,可再生能源與核電在電力行業中的消費比例仍將保持穩步增長。
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不斷增長將降低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強度。BP預測,到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2.2倍,能源強度下降50%。
不過,這份預測報告同時指出,在預測期內,傳統能源中的煤炭仍然是電力行業的主導性燃料類型。
與電力行業類似,運輸行業也依舊是傳統的石油主導國內消費需求。盡管如此,其市場份額會出現7%的降幅。與之相反,2035年天然氣的比重將從目前的5%上升至11%。
這份報告綜合分析,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將在不斷演變中呈現出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趨勢:到2035年,煤炭比重從68%下降至51%,天然氣比重翻番,達到12%。
受需求驅動,中國化石燃料產量將繼續保持增長:天然氣產量增長兩倍,在化石燃料產量中增幅最大;石油產量則將下降3%。
由于天然氣需求增加,跨區域貿易將不斷增長,進而發展為一種全球性的貿易形式。 BP中國區總裁楊恒明表示,這一發展趨勢主要得益于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的增長。據預測,2035年液化天然氣運輸將取代輸氣管道成為全球天然氣貿易中的主要形式;亞太地區將取代歐洲成為最大的天然氣凈進口區域,其中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全球消費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