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地區,主要傳統燃料如天然氣和電煤的價格較低,意味著可再生能源資源如太陽能和風能在這些市場上可能不具備競爭優勢。考慮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工業用電價格較低,這在全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政府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支持在中短期都非常關鍵,這種支持需要至少持續至已經或接近實現“平價上網”。
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和傳統燃料發電成本間的差價在短期內將一直存在,那么擺在這些市場還面臨另一挑戰,那就是可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至少有兩個主要目的:提高電力企業的效率,同時降低終端用戶的用電成本。在亞洲,至少有六大市場正處于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的不同階段,包括澳大利亞、中國、日本、新西蘭、新加坡和菲律賓。未來亞洲地區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或泰國也可能陸續效仿。尋求電力市場放開或改革的國家有必要明確定位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因為這些市場至少短期內還不會實現電網平價。
那么,有沒有國外經驗可以供亞洲電力市場借鑒,在確保實現放開和改革的目標的同時,又能實現各國的可再生能源目標?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這些電力市場可以將德國或其它歐洲國家作為范例標準。在德國或其它歐洲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與電力公司之間簽署長期購電協議,因此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收益非常穩定。
總結起來,雖然東南亞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發展存在一些挑戰,但結合經濟增長、人口規模、可再生能源目標以及當地業內企業強大的經濟實力等綜合有利條件,從中長期來看,對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而言,這些地方將是最具吸引力的增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