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在這份宏偉藍圖中,作為中國制造的重要力量,央企和國企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小新與您分享一篇寫于今年兩會期間的深度文章《“中國制造2025” 智能轉型在行動》。
當前,世界范圍內正在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雖然各個國家對于新工業革命的闡釋,及出臺的政府規劃各有不同,但是,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共同之處。
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亦希望抓住這一契機,實現中國制造的“脫胎換骨”。在今年兩會上,中國政府吹響了戰斗的號角——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毅在此前談及國資國企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時也表示,要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速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大傳統產業更新改造力度,加快重大裝備產品升級換代。
據了解,“中國制造2025”由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國資委等聯合編制,是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計劃用十年時間進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方陣,為后兩步走奠定好基礎。
那么,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過程中,央企和國企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信息傳播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對話新國企˙引領新常態”網絡訪談現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總經理劉烈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北車副總裁余衛平,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副總經理陶雄強等央企和國企的老總,詳細解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央企和國企如何發揮引領作用,實現制造強國夢。
“新常態”倒逼制造業升級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在日本爭相購買馬桶蓋和電飯煲的事件,讓中國制造業遭受了不小的尷尬。事實上,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時至今日,中國距離制造強國仍有很長的距離。具體表現是: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還需要有一些重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顯得更為迫切。據了解,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增速回落至8.3%,創五年來新低。因此,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成為突破發展瓶頸,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選項。
對于當前制造業的緊迫形勢,以及“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意義,來自央企和國企的老總們有著深切的體會。
“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重要升級方向,就是要探索如何運用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技術,再結合物聯網和務聯網,在這個基礎上,來打造中國整個先進制造的體系,是整個中國工業的升級版。”劉烈宏說。
全國人大代表、江門金羚集團公司董事長潘皓炫則從企業競爭力的角度理解“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提出。他指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而制造業的競爭力,就是盈利能力夠不夠,即成本在產品售價里面的占比。
潘皓炫表示,在一些傳統行業,原材料的成本占產品出廠價格的90%,只有10%的利潤空間。而高新技術產業,原材料成本只占30-50%,企業后續研發投入自然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因此,我們一定要搞智能制造。不把效率提高,無法變成高新技術產業,也就無法在全球競爭。我們現在提出中國制造2025,正是感受到了這樣的壓力,因此是很好的戰略設想。”潘皓炫說。
華電集團董事長李慶奎也指出,經濟新常態下,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和路徑。當前,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研發方式、創新手段、商業模式,甚至企業的組織形式已經取得革命性突破,工業4.0正在向我們走來。我們要迎接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大創新驅動力度,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安全環保水平、節能降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