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貽鑫: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授
能源互聯網將代表未來信息與能源-電力技術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是新一代工業革命大潮的重要標志,也是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未來發展前沿。
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思維與理念構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廣域網”,它以大電網為“主干網”,以微網、分布式能源等能量自治單元為“局域網”,以開放對等的信息-能源一體化架構真正實現能源的雙向按需傳輸和動態平衡使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適應新能源的接入。
信息技術與現代電網的結合
國際上專門針對能源互聯網進行的研究與開發始于2008年,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已經開始小范圍實踐能源互聯網。
在我國,從清華大學前校長高景德上世紀80年代提出“CCCP”概念,到90年代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韓英鐸提出現代電力系統3項前沿課題,再到近年來智能電網強調信息流與能量流的結合,無不突出信息技術與現代電網的緊密結合。能源互聯網同樣是互聯網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與現代電力系統的結合。清華大學在國內較早開始開展能源互聯網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能源互聯網基本架構、關鍵技術,并開展能源路由器等方面的研發工作。
雖然能源互聯網技術目前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但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科委組織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和“能源互聯網”專家研討會,并啟動了相關軟課題研究,完成了《北京能源互聯網技術及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形成詳細的能源互聯網調研報告和路線圖,為進一步科技立項提供指南。2013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在科技日報發文明確指出,未來的智能電網就是 “能源互聯網”。2014年2月國家能源局委托江蘇現代低碳技術研究院開展中國能源互聯網發展戰略研究。2014年2月和6月國家電網公司于南京和北京召開“智能電網承載第三次工業革命”研討會,中國電科院于2014年6月啟動了“能源互聯網技術架構”方面的基礎性前瞻性項目研究。2014年7月,IEEE電力與能源協會年會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國家電網公司發表署名文章“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直接帶動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能源互聯網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由主產業鏈上的新能源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儲能產品生產企業、接入設備生產企業、電力軟件系統研發企業組成。直接為產業價值鏈核心企業提供技術、產品、服務的上游企業主要包括:電力設計單位、電力試驗研究單位、電力軟件系統開發企業、電力關鍵設備生產企業、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供應商、通信設備及通信服務供應商等。電力軟件系統開發企業也為電力設計單位、電力試驗研究單位提供技術、產品或服務;電力關鍵設備生產企業也為電力試驗研究單位提供技術、產品或服務。電力軟件系統開發企業的上游企業包括:商業軟件供應商(操作系統、開發工具、數據庫等)、地理信息系統及信息服務供應商、通信設備及通信服務供應商、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供應商等。電力關鍵設備生產企業主要包括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的生產企業。一次設備生產企業的上游企業包括:鋼鐵等原材料供應商,模具生產、機械加工企業,傳感器、芯片、電力電子器件等供應商,以及二次設備生產企業等。二次設備生產企業的上游企業包括:模具生產、機械加工企業,傳感器、芯片、電力電子器件等供應商,印刷電路加工商,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供應商,通信設備及通信服務供應商等。
能源互聯網采用互聯網理念、方法和技術實現能源基礎設施架構本身的重大變革,構建新型的信息能源融合網絡。這一行動是跨越多學科領域的綜合系統建設工程,涉及眾多行業、技術、研發的尖端變革。在我國2010年發布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能源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將直接帶動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的融合發展,促使這些產業的快速升級。
能源互聯網產業將催生一系列新的能源裝備制造(如能量集線器、能量交換機、能量路由器)、能源網絡運營商(以及虛擬運營商)、信息能源系統集成商、信息能源融合應用開發商等,雖然類似互聯網,但附以能量內涵,因此具有巨大的產業規模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必將孕育出全新的商業模式。
產業發展仍需多方調整
在“十二五”期間,國務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在相關領域支持了一批相關的重大和重點研發項目,使能源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發展勢頭迅猛,在一些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為其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也要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進行反思和總結。
在技術創新層面,首先,大規模分布式能源的接納以及路由傳輸將對大電網帶來嚴重的可控性問題等;其次,能源互聯網產業涉及到網絡、通信、電力、儲能、電力電子、新能源等多個領域技術的交叉融合,技術的突破需要科技方面的大量投入。我國在這些技術領域的原創性技術太少,尤其是新材料、電力電子器件和電子元器件等關鍵領域,我國對外依賴度高達90%。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然將資金、技術、市場等戰略高點留在海外,而引入低門檻低附加值的下游產品制造環節。發展能源互聯網不能忽視基礎技術,應圍繞發展能源互聯網的主目標,開展基礎關鍵技術的研發,鼓勵原創技術,最終掌握支撐能源互聯網產業的核心技術。
市場競爭環境方面,雖然在“十二五”期間與能源互聯網相關的一些產業在國家重點支持下獲得了飛速發展,例如光伏產業,但同時也造成了部分產業的一哄而上的過剩危機問題。能源互聯網涉及到開放組網,打破現有電網發輸配變用的格局,但我國能源電力行業市場仍處于相對封閉壟斷的狀況,這些不利于發展能源互聯網開放對等式的廣泛互聯。為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打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還要依賴我國能源電力體制改革的進程。